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古罗马法律规定公民对官员的惩罚决定拥有上诉权。公元前509年《瓦勒甩法》规定“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反映出在当时的罗马

A. 少数法学家垄断立法和司法活动

B. 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官员的权力

C. 政治对话的方式取代了暴力镇压

D. 行政实践中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公元前6世纪,步兵方阵在当时雅典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据记载,一个方阵由八个横排组成,各排紧密排列,每个士兵的盾牌均保护着同排相邻的士兵的左侧,数以千计的士兵配合默契、节奏整齐且步调一致。这体现出

A. 雅典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

B. 雅典民主推动战争变革

C. 城邦观念影响了对外战争

D. 梭伦改革重视军队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A. 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

B. 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D. 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其中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做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予以充分保障。这一纲领 (  )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C.促进了民众的团结和民主的发展   

D.使抗战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B.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C.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D.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 强烈的反清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卓著,那时他众望所归,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材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

A. 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

B. 当时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C. 列强为寻找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的结果

D. 袁世凯的权术蒙蔽各派政治势力双眼

 

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主张

A. 政党政治

B. 国民政治

C. 立宪政治

D. 社会主义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 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D. 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4444/68464) 首页 上一页 34439 34440 34441 34442 34443 34444 34445 34446 34447 34448 3444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