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西方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自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材料二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有何发展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
|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实现“中国梦”的昨天,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C.“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这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B.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C.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D.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
著名学者李泽厚在《论孙中山思想》中讲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方向,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认识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和成功,也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挫折。”其软弱表现在 ①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 ②没有明确提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目标 ③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④没有找到革命的同盟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
|
|
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A. 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 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 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
|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在 A.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 C.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 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
|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共的“新三民主义”,即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1905年,孙中山明确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并解释其含义是:核定天下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以防止贫富悬殊而实现国民共享国家财富。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精神 ②关注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 ③注重缩小贫富差距 ④彻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 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 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 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 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
|
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 “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
|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要求推翻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民主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