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体现了材料中“毕其功于一役”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本主义 D.民生主义
|
|
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C. 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 代表了当时民主革命的方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C. 此时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 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
|
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
|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变法维新 B. 民主科学 C. 三民主义 D. 社会主义
|
|
孙中山说:“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平均地权解决国计民生 D.依法治国,实行民主政治
|
|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优者胜,劣者败。……抵抗外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积极的,这种方法就是振起民族精神,求民权、民生之解决,以与外国奋斗。二是消极的,这种方法就是不合作。不合作是消极的抵制,使外国的帝国主义减少作用,以维持民族的地位,免致灭亡。”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①与严复的思想一脉相承 ②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③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④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
|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但那主要是“驱逐鞑虏”、“排满兴汉”的民族性,与后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其依据是 A.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B.没有无产阶级领导 C.在革命中曾经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 D.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
|
|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 提出反对民族压迫主张 C. 提出节制资本主张 D.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