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中央机构图

材料二美国中央政府机构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方式有何相似之处?其本质目的有何不同?

(2)如进行“东西方政治制度演变史”的课题研究,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尚不够充分,你还可以补充哪些论据?(东西方各举1例,所举史实必须与材料一、二性质类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一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旧的民族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重新划分部落以及分区便成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首项措施,原来的四个伊奥尼亚民族部落按地域划分为十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共三十个区,这种自治性的村社是雅典社会的基层单位,……划分的标准乃为地域而非此前的宗族,氏族制度变成地区制度,才能和国家相适应,民主的性质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摘引自朱惠宁《民主滥觞——论克利斯提尼改革》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意义。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所述的两个转变的共同点。

 

观察并分析下表(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年代

阵亡人数(人)

年代

阵亡人数(人)

1937

125130

1940

339530

1938

249213

1941

144951

1939

169562

1942

87719

 

 

A. 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B.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 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D. 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

 

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

A. 五四运动的目标是文化启蒙    B. 五四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

C. 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传播    D.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义和团运动期间,发生了山东高密的乡民抗德筑路事件。时人分析原因道:查明此次聚众阻工。实因华德铁路公司屡议改道,致有碍濠里水利。实因办事不遵章程,挖毁苗麦、菜蔬;遇有坟墓,不待迁徙,即行刨掘;地价又未预发所雇华工,复遇事借势欺压乡民,乡民愤恨已久。材料反映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高密民众仇视铁路盲目排外

B. 铁路设计有碍水利、挖毁苗麦

C. 铁路修筑不尊民俗盘剥乡民

D. 帝国主义野蛮凶残危及民生

 

《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 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 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 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 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到的,而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这一材料

A. 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 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 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 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图一到图二国旗的变化,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意图是

A. 建立公民社会

B. 反对专制统治

C. 反对封建迷信

D. 实行责任内阁制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是指

A. 《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 《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 《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1839年3月,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645名学子入贡院“考试”,试题中包含的问题有“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由此可知

A. 禁烟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B. 林则徐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

C. 清末知识界关注社会问题

D. 林则徐为禁烟运动做准备工作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5732/68464) 首页 上一页 35727 35728 35729 35730 35731 35732 35733 35734 35735 35736 3573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