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个表明孙中山 A. 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 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 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 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
|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 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 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 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
|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 B.《资政新篇》的提出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
|
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 A. 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 天朝上围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 C. 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D. 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
|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 设议会、开国会
|
|
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 ①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②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③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④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
|
贝多芬给《田园交响曲》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是其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他更明确地说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这部作品 A.充满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 B.激励着人们与命运进行斗争 C.热情赞美歌颂人类美好的心灵 D.强调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
|
19世纪下半叶,一些绘画家创作阳光照耀的公园和风景、波光粼粼的湖泊和河流以及精巧复杂的肖像。他们忽略了很多细节,只是以大致的轮廓、形式和颜色作为第一感觉,而其余的全凭想象进行绘画,他们的作品富有美感和装饰性并且稍微有些反传统。这一画派应该属于 A. 古典派 B. 浪漫派 C. 印象派 D. 现代派
|
|
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中写道:“他们并不相信18世纪自负的机械唯物主义(以牛顿以及布莱克和歌德这两个吓唬人的家伙为代表)……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合情合理的批判。”文中“他们”为代表的作品 A. 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创作手法怪诞 C. 真实地描写了社会现实风貌 D. 集中表现自我
|
|
雨果和列夫·托尔斯泰分别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们创作的两部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其相同之处是:( ) A.揭露社会问题 B.塑造英雄形象 C.鼓吹暴力革命 D.崇尚理性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