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A. 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爆发 B. 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 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 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
|
“—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刚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材料中关于“中体西用”的评价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体西用”包庇封建主义,反映地主阶级的腐朽性 B. “中体西用”冲破传统阻力,为传播西学打开了缺口 C. “中体西用”拒绝政治改革,改革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D. “西学”逐渐取代“中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 D.作者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
|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 革命史观 B. 社会史观 C. 全球史观 D. 近代化史观
|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汉赋和唐诗 B. 风俗画和文人画 C. 宋词和元曲 D. 话本和小说
|
|
近几年春节,自贡市富顺县都举办了豆花文化节。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下是说法最可信的是 A. 据考证,商代的甲骨文上发现了有关大豆的记载——证实豆腐是从商代开始的 B. 《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李时珍是大医学家,其说法可信 C. 宋人寇宗《本草衍义》载“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说明豆腐源于宋朝 D. 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东汉时已经出现了豆腐
|
|
下面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科技发明占世界科技发明总量比重图”。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科技发明总量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②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④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从《夏小正》到唐代的“大衍历”再到郭守敬的《授时历》,体现了我国历代王朝对历法编订的重视。从主观目的考虑,主要是( ) A.发展我国的天文事业 B.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 C.指导农业生产 D.提升天文学家的政治地位
|
|
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 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B. 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C. 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D. 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