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
|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 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 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 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
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表。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A. 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 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 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 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
|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 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 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D. 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
|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 A.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反封建反侵略 C. 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 D. 反对外来侵略
|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 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 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
|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 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 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
|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影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 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 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 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 D. 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