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的这段话 A.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 B.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 C.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
|
著名当代史学家朱佳木曾发文称,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时,总共不过100多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支出总额共需766亿元。当时,苏联虽然肯借钱给我们,但总共不过4亿美元,仅占“一五”计划投资的3%多一点。据此推知,作者旨在论述 A. 没收官僚资本的重要性 B. 和平赎买民族工业的迫切性 C. 寻求西方帮助的合理性 D. 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
|
1978年上半年,分管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谷牧率团赴西欧考察访问,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中央有关会议上进行了阐述。谷牧的做法 A. 落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 B. 推进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C. 标志着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开始 D. 得到全国上下一致认同
|
|
毛泽东发文称:“(中国共产党现在领导的)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此文发表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 “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 B.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 全民族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D. 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政
|
|
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 A. 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 B. 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 C. 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 D. 反帝反封已成为时代潮流
|
|
毛泽东在某文中说到:“(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毛泽东的这一说法 A. 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 B. 体现了当时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 C. 反思了边界斗争中的政策失误 D.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
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 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 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 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 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
|
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表明 A. 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 B. 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C. 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 D. 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
|
|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A. 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 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
20世纪初期,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活动 A.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B. 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C. 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D. 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