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 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 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 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 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
|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苏轼的书法主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 D. 反封建意识的出现
|
|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 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
|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 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
|
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 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 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
|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 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 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 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 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
|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
|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
|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 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
|
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