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A. 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B. 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 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转变

D. 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 万物的本原

B. 探究天理的途径

C. 儒家的纲常伦纪

D. 发明本心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无外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孔子地位,宣扬格物致知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8568/68464) 首页 上一页 38563 38564 38565 38566 38567 38568 38569 38570 38571 38572 3857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