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分别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关于两者思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孔子主要研究人类社会 B. 老子主要探讨宇宙本原 C. 老子主张“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D. “道”的提出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与人们认识领域扩大的结果
|
|
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和而不同”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升温。下列说法中,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A. 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 “天人感应”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存天理,灭人欲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材料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各举两例)。 (2)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
|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A. 防止了大臣专权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
|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
|
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 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 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
|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其中将无法完成的一个选题是 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
“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 ) A. 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 B. 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 C. 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