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B.

C.

D.

 

清明、端午、中秋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度

 

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

A. 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

B. 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 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D. 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 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 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九品中正制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 严格的等级关系

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禅让制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请回答: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共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位进步思想家对儒家思想批判地继承,其中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材料一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 儒学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 《饮冰室书话》

材料三 过去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就是国学。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经典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                                                      

—2007《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老子》、《孔子》即使曾经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也遭到了无情的批判。那时有人出来讲《论语》,可惜不是把它煲成一锅“心灵鸡汤”,而是给孔子戴上一顶“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的帽子。当年受到批判的甚至不止于儒学经典,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一类所谓大众儒学。                  

——解玺璋《大众史学,复兴还是商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孟子发展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在西汉、两宋时期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近代以来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两种思想的不同境遇及原因。

(2)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8850/68464) 首页 上一页 38845 38846 38847 38848 38849 38850 38851 38852 38853 38854 3885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