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的正确理解是 A.以财产多寡取代血缘关系分配权利 B.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C.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D.否定了奴隶主阶级专政
|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官员管理规范化 C. 内阁掌握决策权 D. 根除了割据势力
|
|
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废除宰相制度 D. 派文官任知州
|
|
1683年,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回复“亟宜赈济。稗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清初巡抚的赈灾举措表明 A.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 B.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 C.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 D.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
|
|
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
|
秦汉时期设立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政务都由朝臣商议最终决策 B.加强皇帝权威 C.利于皇帝决策时的集思广益 D.解决君相矛盾
|
|
“大约有2%的考生能通过地方考试,然后参加几星期后的县城考试,有幸通过县城考试的人(约一半考生)有资格担任较小的官职,并可进一步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成功者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只有6%的考生能通过会试这一‘篱笆’,并获得担任较高官职的资格。这些人中通常又只有1/3的人能通过由皇帝亲自组织并主持的最高一级的殿试。”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更有利于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C.基本上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通过选拔方式和程序体现公平
|
|
2009年11月5日,乾隆玉玺“八微耄念之宝”(如图)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的价格拍出。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始于 A.夏王启 B.商王汤 C.商王纣 D.秦始皇嬴政
|
|
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右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A.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B.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