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述先秦历史时指出“他们各怀一套理想,或抱一片野心,朝秦暮楚”,所谓“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以期行道得志于天下,因此而有______。”文中空缺处应为

A百家争鸣

B.世卿世禄

C.封邦建国

D.制礼作乐

 

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孙孔维克提案建议将教师节改期到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因材施教

D.兼爱非攻

 

柏拉图解释某人的一句名言时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据此判断他解释的名言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认识你自己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某思想家说:“只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唯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作用。”据此判断该思想家应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属于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有

①三纲五常②因行称义③天赋人权④君权神授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这一主张来自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近年来更是受到世人的青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美的极致。他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二

画上题字并有章的两幅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

 

材料三

2014年8月4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江其虎、管波一行四人走进了党建网演播室,就“中国京剧走向世界”这一主题接受现场访谈时说:“中国京剧在国际上广受欢迎,只要增强文化自信,包括中国京剧在内的中华文化精粹完全可以走向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东晋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结合材料三,分析当代的京剧艺术应如何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年代

科技发明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三: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春秋繁露》

材料三: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来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247/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242 45243 45244 45245 45246 45247 45248 45249 45250 45251 4525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