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约法十二章的颁布只是防止贵族阶级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另立新的规章。这一切只不过是给予了平民阶级比较大的安全感以及对国家事务参与的切身感。”下列有关“约法十二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公民大会制定和颁布    

B.使平民获得了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C.废除了维护贵族利益的不合理法规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男女平等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论民主》一书中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    

A.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B.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

 

1832年南卡罗来纳州议会以退出联邦相威胁通过了反对执行联邦政府的关税保护法的法令联邦一面施加军事压力一面又表示逐步降低关税该州最终撤销了这一法令。这说明    

A.工业革命降低了美国的关税税率 

B.联邦政府主要维护北方经济利益

C.联邦权力的扩大受到州权的抵制 

D.联邦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反映了飞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明代俗谚道:苏州样,广州匠。明代广东人颇为崇尚“奇器”,而番舶贸易的存在及其发展,使广州人可以充分享用来自东、西洋的金银之器。广州所造锡器,号称天下最良;广州佛山镇所产的铁锅,更是行销天下。所谓“苏州样”,即“苏意”,就是苏州已经成为领导天下时尚之都。凡衣服式样,新鲜、离奇,一概称之为“苏样”;见到别的稀奇鲜见的事物,也成为“苏意”。 “时玩”则是明代出现的新词,宣德铜器、成化窑器,都是明代的时玩。时玩之风,滥觞于江南的好事缙绅,最后经徽州那些巨商大贾推波助澜,遂成全社会风气。同时,沈周、唐寅之画,文徵明、祝允明之书法,无不成为人们收藏的抢手的“时玩”。“杭州风”一词,也是明代各地相当流行的新词。这缘于杭州人喜欢掺假,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织作刷油粉,外面漂漂亮亮,里头却是空心甚至腐败。明代中期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之后,也有一个从温饱向奢华的过渡。所谓“新开门七件事”:诙谐、听曲、游玩、博弈、买春、收藏、花虫鱼鸟。其中既有大众百姓逗闷的乐子,也有文人士大夫打发闲暇的雅趣。即生活的享乐化与艺术化。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中国文字,迟早必废。而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 

——摘编自陈独秀、钱玄同言论《新青年》(1918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新名词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陈独秀的主张,并简要予以评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 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而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选官应注重品行     D.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735/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730 45731 45732 45733 45734 45735 45736 45737 45738 45739 4574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