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时期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职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按顺序书写唐朝丞相所在部门名称。 (3)根据材料3,概括明朝在丞相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
明朝开国第一考,中进士的全是南方人,结果引发北方士子的强烈不满。朱元璋亲自督导彻查此案,结果并未发现科场舞弊,最后只能以增设北方士子恩科来平息骚动。这一事件反映了 A.科举制难以选拔实用型人才 B.科举制不利于教育公平 C.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水平 D.专制体制容易引发科场舞弊
|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
|
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
|
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 A.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B.王权未完全确立 C.国家之间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 D.私有制逐渐建立
|
|
《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这段信息反映的是我国“三王”时代出现了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