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近年国内学术界对晚清历史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有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 《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等,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美国学者格鲁弗·威尔逊说:“用艾萨克·牛顿的词句所说明的运动三大定律,但却是以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衣服是牛顿的.身体却是伽利略的.”按他的意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物体运动三大定律的提出者是伽利略

B.伽利略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奠基者

C. “科学巨人”牛顿名不副实

D.经典力学是两人通力合作的成果

 

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规律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宣扬个人英雄史观

B.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D.蕴含近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

 

《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

A.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B.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D.中共一大制订的最高纲领

 

婚姻习俗的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婚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了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材料三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杜佑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唐太宗

材料三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

(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作用。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新举措?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9722/68464) 首页 上一页 49717 49718 49719 49720 49721 49722 49723 49724 49725 49726 4972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