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

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

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

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根据这个说法

A.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B.英国从工业革命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下列图片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监督保障机制逐渐进步完善

B.逐步重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C.享受民主的主体范围逐渐扩大

D.对公民权的限制逐渐有了松弛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A.清代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京城城市规模的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急剧加重

 

儒学延续数千年,晚清之后逐步衰败。康有为崇尚儒学,推崇孔子;陈独秀崇尚科学与民主,批判孔子。学者们认为,在古代帝王时代,强调民本是应该肯定的。以下有关儒家思想的叙述中,与民本密切相关的一项是

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朱熹的“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

C.董仲舒以为“为之(民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D.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于学校”

 

“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

A.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D.君臣需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辜鸿铭(1856—1928),祖籍福建厦门,他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他将中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书英译中最享盛誉。他“长于西学,而服膺古训”,独尊孔子,却又放荡不羁,敢讽慈禧“万寿无疆,百姓遭殃”,敢骂袁世凯为“贱种”。时人称他为“怪杰”。北大讲学时,学生印象最深的要算那条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了,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认为,中华民族养成了一种重感情、求忠厚、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是主“王道”的文化。而欧美一味恃强,是主“霸道的文化”,终致“酿成千古未有之战祸,饱受夫创巨痛深之苦。”其解决办法还得仰靠中国文化。他还说:“忠信,笃敬,德也,此中国之所长也;大舰、巨炮、力也,此西洋各国之所长也。”正因为中国人讲求精神,所以辜鸿铭认为中国史永不衰老的民族。而欧洲人,由于缺乏精神生活,空虚无聊,经常处于“感情与理智”、“心肠与头脑”的冲突之中,面对严重民族危机,辜鸿铭强调:“所恃以御侮而救亡者,独有以德服人之一理而已”。辜鸿铭对中国士大夫的两种极端心理给予批评:“自来我中国士大夫夜郎自大,其贻讥外人固不足怪,惟今日慕欧化者,又何前倨而后恭也。”

——据马克锋《中国近代文化思与辩》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述辜鸿铭的文化观。

(2)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简要评析辜鸿铭的文化观。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80年代初美国在北约一些欧洲成员国境内部署中程导弹,苏联中程导弹打不到美国,而美国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可以对苏联纵深国土进行打击。莫斯科对利用条约禁止这种导弹极为感兴趣,而华盛顿虽不想签订这种条约,但受到来自美国社会和北约盟国的强大压力。经过反复谈判,1987年12月8日,苏美正式签订《中导条约》。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将全部销毁和彻底禁止射程为500至1000公里的中短程导弹和射程为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但条约规定要销毁的核弹头的数目只占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的3%4%。

《中导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谈判中苏联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希望借此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军备竞赛,缓和紧张局势,为国内改革腾出资金和争取和平环境。对于美国来说,里根总统就任美国总统七年,美联邦赤字累计达数千亿美元。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借债导致了美国国债的猛烈增长,达到万亿美元,条约的签署符合美国的利益和需要。

联邦德国《世界报》说: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在心理上是一个突破,在政治上是一个成就,在军事上只有有限的重要性,而在战略上却是可疑的”。

——摘编自《当代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最终签署《中导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报》评论的认识。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50073/68464) 首页 上一页 50068 50069 50070 50071 50072 50073 50074 50075 50076 50077 5007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