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对明。这表明了儒者(  )

A.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B.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C.在政治上渴望复古               D.无法适应现实政治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的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孤秦陋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导致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D.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顾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表明,他主张(     )

A.倡明理学      B.工商皆本      C.经世致用       D.反对专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广为流传,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共同特点是(    )

A.都主张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建立有序的社会

C.其思想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其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反映的内容与下列哪一言论相近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

A.儒学中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儒学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儒学倡导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 鄙溥汉代儒学……而宋代的儒学家就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发展,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以上言论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非攻”思想

C.法家“法治”思想              D.道家“无为”思想

 

2015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古文,该古文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史观

解读

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文明史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全球史观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1)长期以来,在有关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上,存在几种不同观点。解放后我国史学界一般都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请问,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史观?

(2)另一种观点认为,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1500年前后特别是16世纪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人类历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请从文明演进或近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2016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纪念,请用上述史观解读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50078/68464) 首页 上一页 50073 50074 50075 50076 50077 50078 50079 50080 50081 50082 5008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