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部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 A.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 C.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D.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
|
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
|
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 A. 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B. 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 C. 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
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A. 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 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 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
|
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见下图)最为有名,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
A.青瓷系列 B.白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
|
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 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D.战国时已普遍推行郡县制
|
|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上海档案》 材料三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1)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上海城市近代化历程开始的原因。 (2)如何看待早期上海的近代化历程?
|
|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思想界也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强调“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 (1)根据材料概括魏源对待中西方文化的主要观点。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材料中表现康有为保守一面的言论是 (抄原文即可)。 (3)民报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发展方向的指引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
|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发达,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文明,但在近代与工业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关于小农经济的观点。 材料四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午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3)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