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尤世威,榆林卫人,与兄世功、弟世禄并勇敢知名。天启中,世威官建昌营参将,调守墙子路。七年迁山海中部副总兵。宁远告警,从大帅满桂赴援,力战城东有功,增秩受赐。崇祯二年擢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其冬,京师戒严,命提兵五千防顺义。俄命还镇,防护诸陵。四年代宋伟为山海总兵官,积资至左都督。

明年正月,贼陷凤阳。世威以二千五百骑赴之,抵亳州。会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信阳,命世威趋汝州。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及承畴既入关,贼避之而南,复由蓝田走卢氏。扼于世威,仍入商、洛山中。世威军暴露久,大疫,与贼战失利。世威及游击刘肇基、罗岱俱负重伤,军大溃。贼遂越卢氏,走永宁。事闻,命解任候勘。十年,宣大总督卢象升言:“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今当用兵时,弃之可惜。”乃命赴象升军自效。及象升战殁,自免归。

十五年以廷臣荐,命与弟世禄赴京候调。召对中左门,复告归。明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传檄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惧,率所部精兵弃城走。时巡抚张凤翼未至,城中士马单弱,人心汹汹。布政使都任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众推世威为主帅。无何,贼十万众陷延安。廷杰募死士,乞师套部。师将至,贼分兵却之,攻城甚力。官军力战,杀贼无算。贼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矢石交至,世威等战益厉。守七昼夜,贼乃穴城,置犬炮轰之,城遂破。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世威被执,缚至西安。自成坐秦王府欲降之,世威不屈膝。自成怒,杀之。                                        (节选自《明史·尤世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成官建昌营参将           积:累积

B.信阳,命世威趋汝州         次:驻扎

C.布政使都任集副将惠显       亟:急忙

D.贼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     益:更加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革川朱阳关之险/

B.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C.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D.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世威因功提升官职。因作战勇敢,尤世威不断升职,从低职升到建昌营参将,又从建昌营参将升到山海中部副总兵、总兵官、山海总兵官、左都督

B.尤世威曾被解除职务。他率领的军队跟贼兵交战时,他及游击刘肇基、罗岱都负了重伤,因而导致大败。朝廷知道后就把世威解除职务,听候查处。

C.尤世威拥有较高威望。被皇帝解除职务后,宣大总督卢象升为他在皇帝面前求情;十五年因朝臣推荐他受命赴京等候调用;榆林城危急时大家公推他当主帅。

D.尤世威勇敢抵抗贼兵。崇祯十六年,贼寇用力攻打榆林,箭头、飞石不断地打过来,世威等更加勇猛战斗。城失守后,世威等人继续指挥官兵进行战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

(2)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

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得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应付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基础。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2013年第24期,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

A.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D.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2.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

A.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C.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重视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C.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这种便捷最终导致了人们忽视汉字本身的意蕴。

D.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请老师、学生或家长中选一角度),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 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____________。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_____________,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方便是方便, _____________。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

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假如城市化过程中不注意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不考虑污染物稀释扩散结构的话,这种雾霾天气在中国至少还会持续10—20年。

B.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C.不仅谷俊山收受贿赂,查抄的各种财物装了整整四卡车,而且染指二环黄金地段周边军队地产,拥有数十套房,每套面积都在170平方米左右。

D.彼得堡接近北极圈,由于每天晚上十二点钟太阳还在天上,使我们每天在那里的游览时间都能增加好几个小时。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2012年末最大的新闻,看好莫言的人,觉得莫言获奖实力具备,____________;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莫言作品并非___________,客观地说,莫言的小说有其独特性,其奇异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比喻真是令人难以___________的。

A实至名归瑕不掩瑜望其项背

B名副其实瑕不掩瑜望尘莫及

C实至名归白璧无瑕望其项背

D名副其实白璧无瑕望尘莫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忆高华年——语言学界宗师.一生钟情学问

①年轻有为。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对高华年在20多岁时便已取得相当的学术成就的最好注解,而走上语言学研究这条路,是他一辈子的选择。从未改变过。

②和民国时期很多学术大师一样,高华年在进入大学之前,走的也是“新派小学+教会中学”之路。而这种模式也决定了他在国学和英文方面,都有着相当不俗的造诣。高华年之子高植生回忆说:“我的七叔曾经告诉我,父亲在中学时就很严谨,他的笔记本,每一个本子里都是很小的字,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写得满满的。”

③现在可以确定的是,高华年年轻时并没有想过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最早的时候他应该是想成为一名教师。所以中学毕业后。他就去报考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而根据高植生的说法。他的父亲是在北师大期间,受到黎锦熙教授的影响,才开始立志“研究学问”。虽然在这期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北师大被迫迁到西安,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高华年的志向。毕业后,他报考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研究生,辗转了很久才从西安到达昆明。而在此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已经在昆明组式西南联合大学。

④在文科研究所里,高华年得到了罗常培、李方桂两位中国语言学界泰斗的指导。两位大师震惊于他那过人的听力,开始“因材施教”,帮助他向语言举方面发展。这期间,由于昆明四周少数民族众多,高华年就开始对云南的黑彝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深入调查并写出报告。也正因为这些成就,1943年1月,罗常培写信给冯文潜教授,推荐年仅20多岁的高华年在毕业前就开始到南开大学的边疆人文研究室工作。

⑤1944年,高翠年的《昆明核桃箐村土语研究》一文获当时的教育部嘉奖,同时获奖的还有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等这些当时已成名的学术大师。刚毕业的高华年能得到此奖,足可以证明他这篇文章的学术水平之高。

⑥由于“天赋异禀”,凡是人类发出的声音高华年都能听出其不同,在听音、发音、辨音方面他是当代第一人,即使到了垂暮之年,功夫犹在。即将出版的《高华年文集》收集了很多他年轻时候写的文章。经历了60多年的风雨洗刷之后。有些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只能影印出来。高华年的夫人植符兰说,很多高华年亲手写的声韵、语言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材料。“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写不出来”。

⑦还有一个事实也能说明高先生的独一无二。他在中大中文系前后开了七门课,但因为他不在了,有些课比如《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汉藏系语言概要》,中文系已经开不了了。并不是没人想学,而是很少有人在听音、辨音等方面能有高先生这样的造诣。当然,除了这种天分之外,高华年的勤奋也令人吃惊:穷尽一生收集到的海量的调查材料,包括很多卡片、笔记本,单是收集在《高华年文集》中的,数量就已经非常庞大。高华年师从罗常培和李方桂,加上西南联大所在地昆明四周的少数民族众多,为高华年成为大师创造了外在条件;而他拥有的那双无比灵敏的、能够分辨出人类最细微语音差异的耳朵,则为他成为语言学大师提供了天然的内因。

⑧从民国时期一路走来的学者大师们,大都有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高华年作为其中之一,自也有其可敬之处。

⑨作为书生,高华年从来都不乏那倔强的嶙峋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高华年随南开大学搬回天津。途中在重庆候机北上时,他于7月17日得知闻一多教授在昆明被刺的消息,极为愤怒,并和西南联大滞留重庆的33位教授,包括金岳霖、姚从吾、马大猷等一起致电南京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要求主管当局务必缉凶归案,严究主使。“一代通才,竟遭毒手!正义何在? 纪纲何存?同人等不胜悲愤惊愕!”教授们的痛斥让社会舆论更加沸腾了,也使蒋介石陷入了整日的“忧闷”,最后被迫下令让刚上任全国警察署署长的唐纵前往昆明办案,并声称该案为“政府莫大之耻辱”。

⑩作为书生,高华年同样有那指点江山、挥斥方道的热血时刻。在联大的岁月里,高华年和所在班级的同学经常到罗常培先生家做客。虽然时已至深夜,但胸怀天下的年轻人在讨论问题时还是会遏制不住憋得火热的喉咙,争论声大作。恰好当时陈寅恪先生住在楼上,于是有时候就会听到先生用拐杖敲地板的“笃笃笃”的声音。这时罗先生就会说,“先生要休息了,你们快回去吧”,众人这才作罢散去。

作为学者,高华年的政治判断同样准确。随着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溃败已无法挽回,1949年天津的国民党政府决定撤离,同时准备好了飞机让大学里副教授以上的教师离开,但高华年最后选择了留下。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磨砺之后,当被问及当年为何不强随国民党去台湾时,他也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一句“当时就是不想去”。此后,高华年在1950年南下广州,先在岭南大学任教。在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合并后,他就一直在中山大学语言系任教授,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语言系。在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大部分语言系的师生被合并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高华年本也想去北京大学,毕竟他是北大的校友,同时他的导师罗常培以及很多朋友也都在北京。但那时他正陷入热恋,同时考虑到在广东更适合做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便选择留在了中大,并一真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至退休。几十年来,他为中国的语言学界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包括著名音韵学家唐作藩、著名方言学家詹伯慧等。

作为学者,高华年的低调谦逊也是很著名的。弟子们总结高先生长寿的秘诀是: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他的弟子、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说:“先生低调内敛,除了上课做学问,几乎没有什么应酬活动。他不争名利,60岁退休年纪刚过不久就辞去广东语言学会会长等职务,让位给年轻人。”

(节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高华年(1916~2011),福建省南平市人。他曾是岭南语言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奠基人。一生潜心研究语言学,尤其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生前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最高寿的老教授,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曾长期担任广东语言学会会长。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学习他生前的著述,他的夫人植符兰副教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把他失散于全国各单位的论文收集在一起,编成《高华年文集》。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每天除了与报纸和书为伴之外,高华年对其他的一切无甚关心,家里的事情也从来不管,甚至连自己一个月有多少钱的工资都说不出。高华年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文章写好、修改好,将来结集出版后留给后世的人。因为已经90多岁的他将名利看得淡如水。

③严谨的作风是高华年功成名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华年坚持认为,虽然会说普通话,但如果没有经过中文系基础课的训练,便不能当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所以高华年让那些年轻老师去中文系补课,直到考试及格了才能回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最后,当初只有6个学生的汉语培训中心,现在已经发展成为1000多人规模的国际汉语学院。毋庸置疑,高华年是中大对外汉语教学史上的第一人。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南方日报》)
1.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表述,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A.一代宗师,才绝惊艳。高华年自小就走上了语言学研究这条路,这是他一辈子的选择。他对此坚持不懈,从未改变过。

B.高华年的成功万万离不开罗常培、李方桂两位中国语言学界泰斗对他的指导。因为两位大师震惊于他那过人的听力,所以开始“因材施教”,帮助他向语言学方面发展。

C.他是北大的校友,同时他的导师罗常培以及很多朋友也都在北京,这使得高华年也想去北京大学。但那时他正陷入热恋,同时考虑到在广东更适合做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便选择留在了中大,并一直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至退休。

D.本文文字质朴平实,着重语言描写(兼有动作刻画),攫取高华年生活的几个片段,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语言大师的形象。

E“每天除了与报纸和书为伴之外,高华年对其他的一切无甚关心,家里的事情也从来不管,甚至连自己一个月有多少钱的 工资都说不出”体现了高华年对家庭的淡漠。
2.为什么高华年被人们誉为“语言学界宗师”?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高华年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4.通读文章后,阐述高华年功成名就的原因。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3117/35971) 首页 上一页 23112 23113 23114 23115 23116 23117 23118 23119 23120 23121 2312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