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下列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两朝开老臣心   济:扶助。

B塞上长城空自许    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C五月渔郎忆否    相:相互

D樯独夜舟       危: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甘做乡野一画贤

罗先哲

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先生家登门求借。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先生的家门。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20 世纪70 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1993 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老屋隐士。

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画,愈画愈难。”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时常对人们说:“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

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

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到创作激情和灵感。

D.“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的。

E.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2.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3.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赏析。

4.王烈“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的文化品格,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也“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②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周邦彦《苏幕遮》)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曰:“更始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连大克获,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注:①更始立,指刘玄登基。②明公,指刘秀。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虽关西           都:建都

B.莫如揽英雄           延:邀请

C.匡等莫能             当:占据

D.欲乘机关中           并:兼并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      )

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③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④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⑤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⑥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

C.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现代文阅读

茶作饮料的可靠记载,始见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提到家僮要在家里煮茶,还要到市场上购买茶叶。这是我国最早和最有价值的关于茶叶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情景。秦汉时期,饮茶的方法有所改进,不是仅以未加工的生茶叶煎服,而是将茶叶捣碎,加上油膏、米粉之类,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放入壶内煎煮,外加葱、姜、桔、盐等调料。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渐盛。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每次大宴群臣,都要强迫群臣喝酒,直到各位大臣都喝得酩酊大醉,孙皓才十分高兴。一位姓韦的大臣不会喝酒,孙皓密赐给他茶叶,允许以茶代酒。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文人以茶待客渐成风气,甚至在妇女中饮茶也很普遍。到了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盛行,和尚坐禅,饮茶发挥了很大功效。饮茶可以兴奋头脑,驱除睡意,利于清心修行。饮茶之风在各大小寺庙流传开来,各地寺院也开始种茶。佛教兴盛了,饮茶也日益普遍,时人称“茶佛一味”。

唐朝时,饮茶之风更为普遍。唐朝初年,饮茶仅在南方流行,北方有些地方则认为是奇异风俗。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人们发现饮茶可以提高人的思考能力。这无疑受到文人学士的青睐,他们逐渐饮茶成癖,纷纷以茶作为吟诗作赋的题材。唐朝中期,北方饮茶普及,南方大批茶叶运往华北。城镇乡村的茶馆到处可见。茶叶不再是贵族和士大夫特有的享受品,而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料。不仅如此,饮茶之风还传到塞外西北各地,乃至西藏。我国边区少数民族喜食肉类,领略了茶叶的奇特风味,认识到茶叶有助消化的药理功效,更视茶叶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唐代产茶区域遍布江浙、华南、华中地区,同今天大致相同。茶叶产量以江淮为最,浮梁今景德镇、湖州今浙江吴兴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

宋代以后,饮茶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不再外加调料。由于制作茶叶的技术显著提高,人们的饮茶风气日盛,嗜茶的人更加普遍。当时好茶的品类很多,有龙团茶、龙凤茶、石乳、白乳、玉液长春、万春银叶等等。元朝开放西北茶市,饮茶风气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中进一步普及,边茶大量生产。

明代发明炒青制茶,茶叶也改为用开水冲泡饮用,不但方便,还保留了茶叶的清香,更适合人民的需要。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饮用方法及泡茶器皿等也越来越讲究。有很多茶叶专著问世。如许次纾的《茶疏》,顾元庆的《茶谱》等。这些专著对茶的饮用和生产的发展有过很大影响,普及了饮茶知识。到了清代,饮茶盛况空前,茶叶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交际应酬、礼尚往来都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之一。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很早以前,我国的茶叶就通过海陆运输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我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给世界人民带来茶这样美好的饮料,是值得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饮茶之风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A.文人以茶待客渐成风气,妇女也普遍饮茶,和尚也普遍饮茶。

B.饮茶可以兴奋头脑,驱除睡意,也可以提高人的思考能力。

C.喜食肉类的边区少数民族认识到茶叶有助消化的药理功效。

D.制茶技术显著提高,饮茶由原来将茶饼加多种调料煎煮,而后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到明代改用开水冲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饮茶的方法不是将未加工的生茶叶煎服,而是将茶叶制成茶团或茶饼煎煮,外加调料。

B.所谓“茶佛一味”是指随着佛教的盛行,饮茶因在和尚坐禅时发挥了很大功效而日益普遍。

C.饮茶风气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中进一步普及,这与元朝开放西北茶市有很大关系。

D.到了清代,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交往中地位越发重要,饮茶的盛况是其他朝代无法比肩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褒的《僮约》中提到家僮要在家里煮茶,还要到市场上购买茶叶,这反映了西汉时茶叶的饮用和买卖的情景。

B.因为大诗人白居易写出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于是浮梁因诗名而成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C.明代发明炒青制茶,茶叶改为用开水冲泡饮用,不但方便而且还保留了茶叶的清香,这是一大进步。

D.饮茶的方法从煎服生的茶叶到冲泡炒制的茶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壮小伙牵了一价值百万的纯种藏獒出来遛弯。逢人便炫耀狗好,人要是没个四五百斤力量的拽都拽不住。

这时候看路边一秃顶老头,身边还坐一只毛都快要掉光了的狗。他的藏獒对那狗一顿嚎叫,那老狗理都没理藏獒。

小伙不乐意了。说道:老头,你那狗那么大,是什么狗啊?咱俩的狗斗一下?你的狗输了给我500,我的藏獒输了给你2000。

老头说:我正愁我的老伙计下个月伙食呢!要不赌大点?我的狗输了给你五万,你输了给我三万。

小伙马上火了:我这是纯种藏獒。别说我没告诉你。赌了!

俩狗交锋没两分钟,藏獒败下来,再也不敢嚎叫。

小伙拿了三万块钱,郁闷至极:大爷,你那是什么狗?怎么能这么猛?

老头边点钱边说:我也不知道现在它算啥狗,没掉毛以前是叫狮子!

小伙哭笑不得!!!

上述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下列图标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题目。

满分5 manfen5.com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一现状,联系现实,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

①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列对联对应的人物

(1)功在朝迁,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2)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争;看滚滚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3)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间,尚爱绿杨行不足

(4)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

熬鹰

魏继新

文革中,我为避武斗,至巴山某处。其地名梓檀,处山岚之巅,有一小学、一供销社、一屠户杀猪卖肉,瓦房十余间。白日里四乡儿童前来就读,四周农民来称盐割肉,入夜则十分荒凉,但见山峦起伏,衰草遍地,金风瑟瑟,古道蜿蜒,使人陡生无限凄凉。

屠夫生得高大黑壮,面目狰狞,袒胸露背,说话也恶声恶气,买肉的人,从来不敢与其论短长。当时唯我少年无忌,直呼其土匪。他反倒十分喜欢我,常破例给我多割一些肉。

屠夫好猎,每次出去,他身背八尺鸟铳,带十来只猎犬,一路吆喝惊得鸟飞兔走。一日,屠夫捕得一鹰,兴奋若狂,大呼小叫,叫我去看他熬鹰。

那只鹰个大体雄,爪劲嘴利,双翅展开,足有三尺。屠夫选择了一块空地,立起一根柱子,用铁链锁住鹰腿,然后扔些鸡、雀之类,鲜嫩血淋,诱鹰四面扑食。然而这些东西又始终离鹰有一定距离。鹰被铁链锁住腿,始终扑不到那些肉食。屡扑不中,便用嘴猛啄铁链,啄得嘴破血出,仍无济于事。鹰遂啄扑如狂,长啸不止。而屠夫则在一旁冷酷地看着,嘴角隐含着一丝讥讽的冷笑,一边饮酒,一边把那些食物丢过来扔过去,以此来激怒鹰。

入夜,屠夫在四周点燃篝火,映得鹰眼前一派红光,鹰得不到半点休息,反而受到热浪的阵阵炙烤。鹰躁动不止,把一腔怒火转向屠夫,屡屡向屠夫扑击。屠夫则一边冷笑着,一边继续用肉和水挑逗鹰。如此两昼夜,折磨得鹰长啸怪叫不已。屠夫也因两昼夜未合眼,双眼布满了血丝,灼灼的目光令人望而生畏,连那些屠夫养的赶山狗也吓得跑得远远的,不知在什么地方躲了起来,根本不敢露面。

到了第三日,鹰和人都已疲惫不堪。屠夫却强打精神,挑逗不止。鹰则怒目环视,对人发动一次次进攻、扑击。此刻屠夫已将肉和水放在鹰面前,鹰伸嘴可及,但它连看也不看,只与屠夫纠缠对抗。鹰此时的长啸已经嘶哑,每啸扑时,必有血从嘴里喷出,滴在羽毛、泥地上,点点滴滴,殷红斑斑。

第三天夜里,屠夫不再挑逗鹰。鹰带着泥土血迹,在篝火热浪熏烤下,已站立不稳,双翅垂落,但仍不食不喝,只是用嘶哑的嗓子一阵阵长啸,啸声撕开浓密而坚固的暗夜,传得很远很远……到了下半夜,鹰不再叫了,人和鹰都静了下来,双双对峙,用眼睛互相盯着……鹰如有所思,终于避开屠夫灼灼的目光,把眼光投向暗夜、群山。

屠夫此时,便手持肥嫩的斑鸠肉,走到鹰前。鹰既不扑击,亦不闪避,只把头扭向别处。此时,屠夫伸出手来,用手轻轻拂着鹰头、颈项和背羽,把肉递至鹰嘴前。鹰仍犹豫着。屠夫则继续用手抚摸着鹰,嘴里喃喃地不知说了些什么,尔后,便是长久地沉默。

此刻,万籁俱寂,只有篝火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一缕缕轻烟,袅袅上升,消融在星光闪烁的深黛色的夜空中,四周的群山黑压压地耸立着,松咽泉吟,深邃而神秘,有清凉的山风拂过,带来山林清新的气息。

屠夫抚摸着抚摸着,突然喉咙里咕噜咕噜一阵响,全身和手一阵阵战栗,嘴张翕着,眼里渗出了几滴混浊的泪花来。我的心为之一动。鹰似乎也注意到了,它扭过头来,目光灼灼,盯着屠夫,许久未动。此刻,黎明正在到来,长空无云,深邃而诱人。山林里,有鸟雀在自由欢快地呜唱,风送来一阵阵青苇子和野花的芳香……终于,鹰仰天长啸一声,一抖颈子,啄下了屠夫手中的肉,吞食起来。

鹰屈服了。

我的心一阵颤栗,想到了山外那一团乱糟糟的世界……望着鹰狼吞虎咽地吞食和喝水的情景,突然觉得,心头所积的许多愤懑,都消融在这山野的黎明之中了。

一晃十年,我再次回到梓檀,却不见屠夫的身影。姨母告诉我,就在我走后的第二年,趁屠夫不注意,猛扑下来,抓瞎了屠夫的一只眼睛,然后,长啸一声,竟归山林去了。屠夫自此精神日渐衰颓,身体也垮了,去年郁郁而死,就葬在当年熬鹰的草坪上。

我来到草坪,荒草丛生,掩住了屠夫的坟堆。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正芬芳着,四周很静寂,只有风轻轻地掠过。突然我听见一声长啸,只见一只鹰在草坪上空盘旋。正是当年屠夫训的那只鹰。难道,它也认出了我?我正疑惑,却见那鹰一奋翅,向高空飞去,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猛然,那鹰一收双翅,头冲下,如一块石头般跌落下来。鲜血从它嘴里汩汩流出,滴落在地上,并慢慢地渗进泥土里。我把鹰的眼皮合上,埋在屠夫坟旁,在那儿呆了许久许久。

其时,夜如流动的液体,悄悄地漫过来,溢散在四周,继而,仿佛在严寒中渐渐地凝固起来,隐没了山谷、树林,也隐没了连绵起伏的山岗。

第二天,我便离开了梓檀,再没回过那里。有删改

1.如何理解题目“熬鹰”中“熬”字的含义?

2.屠夫是怎样“熬”“鹰”的?请简要概括其过程。

3.文中画线部分写到:“山林里,有鸟雀在自由欢快地鸣唱,风送来一阵阵青苇子和野花的芳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从作品看,作者为什么安排“鹰”逃归山林和自杀的情节?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此加以探究。

5.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屠夫狩猎时喜欢一路吆喝,惊得“鸟飞兔走”,可见其张扬狂放;而熬鹰时渗出的“混浊的泪花”,则流露出内心的愧疚、怜悯等复杂情绪。

B“鹰如有所思,终于避开屠夫灼灼的目光,把眼光投向暗夜、群山",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鹰明白自己处境后的无奈。

C小说以“我”为线索人物回顾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生动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熬鹰”过程,并以此表现了对丑恶人性的鞭挞。

D小说结尾对“夜"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自然的幽深与神秘,也与“鹰”自杀的悲剧情节相呼应,烘托出苍凉沉寂的悲剧氛围。

E故事虽然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山村,但人和鹰的对峙却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相契合,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更为丰厚的内蕴。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3119/35971) 首页 上一页 23114 23115 23116 23117 23118 23119 23120 23121 23122 23123 2312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