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罟(cù) 孝悌(dì) 朝觐(jìn) 衣帛食肉(yì) B. 饿莩(piǎo) 粢盛(shèng) 弑君(shì) 庠序之教(xiáng) C. 水獭(lài) 曲肱(hóng) 荷蓧(diào) 浡然兴之(bó) D. 枯槁(gǎo) 莞尔(wǎn) 蹙额(è) 鸡豚狗彘(tún)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有一天他陪同父亲到一家豪华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了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便对他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 “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也许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不能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经举办了近三十个年头,从最初的“佐餐小菜碟”发展到近期的“除夕夜盛宴”;然而,它的受欢迎程度却在逐年递减,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效应:年年期待年年骂,年年骂还年年期待。同样,今年的春晚,又被不少人非议,甚至有人建议索性取消春晚。针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条分缕析,不超过80字。)(6分)
|
|
仿照下面的示例,不改变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示例形成排比。 真正的中国人,或许是粗俗的,但粗俗中绝没有卑劣; , ; , 。
|
|
下面文字中拼音部分的词语是第三人称代词,请根据文意填写正确的汉字,使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我们结婚的那天,他脸上紫泡长成了黑色,红鼻头像蜡烛一样又硬又光,他的又短又小的身体紧紧地裹在新衣服里面,让人看了有一种很伤心的想法。我穿着一套酸黄瓜色的衣服怪别扭的。我听见母亲在厨房里高声对人说:“(tā)①一丁点儿也配不上(tā)②。(tā)③找上了(tā)④,真是(tā)⑤天大的运气——我一直认为(tā)⑥是会嫁不出去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穿过生命的眼睛 简默 老人临窗端坐,环着雪白披肩,在读《庄子》。那只唤做咪咪的大白猫跳上书桌,偎依在她身旁,入定似的守望着她,仿佛是她形影相随的亲人。阳光像一把折扇,到了下午扬手收了收,一股脑地都涌向了西边,漫入窗内洗亮老人,她沐浴在了灿烂柔和的光影里。 这样的秋日,是一杯下午茶,恰好适合边饮边读《庄子》。我是这样想的。 她没有起身,由于腿脚不灵便。她将一天时光分成了两部分:坐的和躺的。前者比后者多,一直到永远。即使是坐,她也在读和思,像现在。 我最先迎到了她的眼睛。从我放轻脚步进门,这双眼睛就从书上收回,缓缓地抬起,柔柔地注视着我。我读懂了它的歉意、关切、爱护…… 我尽量放轻脚步,一步一步地走近她,坐在她桌旁的一张椅子上。现在我离她如此近,仅仅隔着一杯茶,我随时可以轻巧地端开它。这让我能够仔细地打量她:头稍稍向后仰,发髻梳得一丝不苟,发丝不乱像仿宋字,嘴角俏皮地向上微翘,微笑漾在了那儿。最美的还是这双眼睛。这是一双真正的丹凤眼,浅浅眯起,明亮而清澈,像庄子的一点点秋水。我奇怪她有这样的眼睛,在我的经验里,只有孩子才有类似的眼睛。上帝给了孩子一颗童心,让他去触摸善良,又给了他一双眼睛,让他去发现美好。这双眼睛纯净闪亮,没有一丝儿杂质,像草尖上的露珠,又像被双眼皮夹住的黑葡萄仁,到了最黑的夜也同样扑闪流转,像没有皱纹的天空中一颗最亮的星星。而我印象中老人的眼睛是混浊模糊的,那里面储满了太多的记忆与经验,像一盘有声有色的录像带,忠实记录的是生活的情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声音。 一个人的老去,是从心和眼睛开始的。心,我们轻易看不见,它像果仁儿被包裹在了黑暗的壳里。但,眼睛可以。一个有着这样一双眼睛的人,她是不会老的,透过她的眼睛我从她的心得到了求证。是这双眼睛,和它背后的心,让老人年轻如小女孩,永远。 我也渴望拥有一双这样的眼睛,因为我不想老。但借助别人的眼睛,我看到圆滑与世故浸染了我的眼睛,它们像硫酸腐蚀我的眼睛,让它逐渐地混浊黯淡,流不出清亮的泪水。我悲哀地认识到自己正在一天天地变老,我在现实横流中贪婪地取,吝啬地舍。 老人平静地说,我不喜欢名片。我一直注视着她,她说这话时眼睛洒脱地眨了眨,像是在强调。这双眼睛阅尽沧桑,包括人和事,一个国家一百年的记忆都可以在这儿找得到。但她偏偏说到了一张纸片,一张可以随意涂鸦传递假与空的纸片,谁能相信这双眼睛容不下一张纸片呢?但,一张纸片有时就像一粒沙子,以尖锐的虚假揉痛了眼睛。 我要走了,在她温柔地注视我吃完蛋糕以后。我吃得很慢,似乎有些害羞,还有些斯文,怕发出声音似的,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想让这双眼睛多注视我一会,哪怕是一分一秒。我尽量慢慢地吃,她爱怜地盯着我,却没说话。我读懂了,她仿佛在说:慢慢吃,喝点水,别噎着了! 我尽量放轻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像来时一样。我觉得背上有什么贴近了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天哪,她竟然在柔柔地注视着我,瞳孔像火焰最明亮的内核,温暖地照着我。我一步一回头地望着她,与她对接着眼神,我似乎丢掉了面具似的圆滑,摆脱了阴影般的世故,一点一点地纯净和透明了起来。她仿佛觉察到了我的变化,似乎努力向上要拔起自己,肩头耸了耸。我忍住了泪水,快步走了出去。 我们活着都是一个容器。老人也是。但她长长的一生盛满了爱,任我们随时在里面清洁内心,洗涤灵魂。 因为,她坚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她的容器就是这双眼睛。 老人叫冰心,一个在爱中寻找、求索和收获的人。 1.文章第一段对大白猫和阳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联系全文,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也渴望拥有一双这样的眼睛,因为我不想老。 答: (2)一张纸片有时就像一粒沙子,以尖锐的虚假揉痛了眼睛。 答: 3.作者直到结尾才点明老人就是冰心,请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4.文章以“穿过生命的眼睛”为题,眼睛如何能“穿过生命”?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 ,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嗟夫!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诗经·氓》)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受之。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赵使廉颇将。秦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①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②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后秦王使王龁围邯郸,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马服:指马服君赵奢。②阬:活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兵,迁为武安君 迁:调动官职,指升官。 B.赵王数以为让 让:谦让 C.秦军详败而走 详:通“佯”,假装 D.武安君遂称病笃 笃:(病)重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导致秦王让白起自杀原因的一组是 ①由是与应侯有隙 ②王听之,皆罢兵 ③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④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⑤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 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下野王,上党和韩国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中,上党守将只好用归顺赵国的方法抵抗秦国。 B.秦军多次击溃赵军,廉颇坚守营垒不和秦军交战,所以白起用了反间计,最终成功地让赵括代替廉颇出战。 C.白起与赵括打仗,使用了诱敌深入等方法,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打败了赵军。 D.白起考虑到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可能会作乱,于是用欺骗的办法,把他们活埋了。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译文: (2)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译文::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高陵又称西陵,其地望在邺城西,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之上。文献所记高陵最早者为曹操《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建安二十五年又作《遗令》:吾死之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三国志·武帝纪》)曹魏时王沉官修《魏书》、鱼豢私撰《魏略》和晋初陈寿《三国志·魏书》,均载及高陵的位置。到了十六国时期,高陵见诸文献记载越来越少,隋唐以后,地理著作中虽有高陵的记载,然大多是转抄且较为模糊。至北宋,高陵地处情况模糊不清,于是出现了“疑冢说”,将邺西北北朝墓群演绎为“曹操七十二疑冢”。曹操高陵终成为历史之谜。 200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的大墓有专家确认为“曹操高陵”,但也有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这一说法,证据虽都有作证的价值,但还达不到铁证如山的地步。这些学者指出所举石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出土于大墓,这些石牌当为墓主日常所用且死后随葬的器物标签,古墓被盗,器物被拿走,留下的石牌虽被扰乱,但其存放的环境和位置没有大的变化,应该视为第一等的证据。至于“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后赵鲁潜墓志”则是两件征集来的文物,已经脱离了原始保存状态与环境。证据发生了变化,人们不能将某些环节连接起来,自然会提出怀疑。“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行文、字体风格与出土石牌相类似,因其是被征集来的,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鲁潜墓志》曰:“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墓志发现于西高穴村西乱土中,而且鲁潜墓又无详确之处,未必能证明所发现的西高穴村大墓即曹操高陵。 同时代的墓葬构造由于遵循同一礼制,因而参照东汉王侯墓制推断西高穴村古墓的年代,虽然在学理上行得通,然出土文物刻字并无确切的纪年。大墓已经多次被盗,是真的“无藏金玉珍宝”,还是被窃一空,这也是无法确定的,况且墓中还遗留有玉石等物,也与文献稍有出入。 西高穴大墓有可能是曹操高陵,甚至可以说是邺地考古发现中最具可能的一座古墓。然其可信度未满,在现有的情况下,作出“确认”,似乎有些过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0.1.26) 1.下列有关曹操高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陵又称西陵,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陵寝,文献中最早记载高陵所在地的是曹操的《终令》。 B.关于高陵的地理位置,由于历来文献记载的模糊性,使后人争议颇多,宋代以后,有七十二疑冢之说。 C.曹操《终令》《遗令》中反复提到的西门豹祠对高陵位置的确定具有坐标价值。 D.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的东汉大墓是否为曹操高陵还有待进一步的确认。 2.下列理解和分析可以作为“西高穴大墓为曹操高陵”最可信的证据的一项是 A.出土于大墓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铭文的石牌,可以证明墓主人的身份。 B.“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的行文、字体风格与出土石牌相类似。 C.《鲁潜墓志》记载:“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 D.同时代的墓葬构造由于遵循同一礼制,因而参照东汉王侯墓制可推断西高穴村古墓的年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令》《遗令》均见于正式文献记录,其中“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的说法表明曹操有薄葬之志。 B.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疑冢说”虽流行于民间,但并非史实。 C.从西高穴大墓的研究来看,考古结论的得出取决于是否拥有可靠、充分、科学的证据,是否有严谨而完整的“证据链”。 D.西高穴大墓是邺地考古发现中最具可能的曹操高陵,虽然现在未被完全确定,但终将被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