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2.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A. 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 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3.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指出,这尔文进化论传到中国后,由于清末国势积弱,为了救亡图存,译者严复又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而忘了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严复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 B. 老子思想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 C. 进化论能够对社会进步作出科学解释 D. 对进化论解读应依据时代需要而变化
|
4. 难度:简单 | |
京帅同文馆开办之际,前门大街贴出了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说明同文馆的设置 A.不适合当时中国国情,误人子弟 B.适应侵略者需要,引起民众反对 C.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 D.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举步维艰
|
5. 难度:中等 | |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C. 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D. 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
|
6. 难度:中等 | |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7. 难度:中等 | |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的局面,这主要反映了( )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C.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D. 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
8. 难度:中等 | |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最可能的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
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谭嗣同这一思想认识的突出特点是 A. 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B. 全盘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C. 用传统文化取代了西方思想 D. 顽固坚守儒家传统思想
|
10.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①②
|
11. 难度:困难 | |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了李大钊 A.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 未摆脱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局限性 D.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12. 难度:简单 | |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
13. 难度:中等 | |
近代在对待西方文明时,中国大都是“在传统中变”,但甲午战争后,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出现“在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A. 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C. 洋务运动的弊端日益明显 D.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14. 难度:简单 | |
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A. 发展近代工业 B. 创办新式学校 C. 实行民主政治 D. 编练新式军队
|
15. 难度:中等 | |
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心的部分”是指 A. 外国先进的科技 B. 外国的思想文化 C. 外国的政治制度 D. 外国的生活方式
|
16. 难度:中等 | |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 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 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 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 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
17.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晚期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
18. 难度:中等 | |
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思想启蒙运动已失去社会价值 B. 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阶级共识 C. 思想运动的发展体现时代要求 D. 民主科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
19.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这段话指出新文化运动的缺陷是 A. 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杀传统文化 B. 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C. 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 D. 没有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
20. 难度:简单 | |
我校高二历史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民主共和,三民立宪;第四部分……;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四部分的标题应该是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欲变社会,先变思想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中册)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
22. 难度:中等 | |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 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佳选择的优势所在。 (2)19世纪晚期,马建忠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
|
23. 难度:中等 | |
批判继承是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之间关系的历史规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材料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辨书》 材料二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通过“整理国故”,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沈永刚《率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谈谈新文化运动是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 材料三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2)根据材料四,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这一主要特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