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________为司令员的________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________;1976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________”)。

(3)1977年,________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________的讨论。

(4)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________自治区;________(填时间)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5)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_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 衣着丰富多彩

B. 自驾出游流行

C. 食物匮乏单调

D. 上网淘宝购物

 

他曾经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 )

A.杨利伟 B.王选 C.邓稼先 D.袁隆平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 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 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 艺术与学术领域

D.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异常鲜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了

A.政治协商制度 B.改革开放政策

C.依法治国方针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

D.人民公社成立

 

以下关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的陈述错误的是

A.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B.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D.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

 

1949年10月1日,历经沧桑的中国人民迎来了自己的节日。这一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各国在历史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为避免此现象的出现,各国在发展中不断增进彼此的交流。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只有这两位先生(指“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想公平有效,必须跟上时代。我们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革过程应该体现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遇到分歧应该通过协商解决,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强加于人。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走上对抗的道路,无论是冷战、热战还是贸易战,都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国与国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通过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

——摘自习近平出席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说说西方人眼中“中国龙”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中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什么?你是否同意“德先生”可以救治当时中国“政治上”的“黑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如何以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防止外交“误读”?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迎来新的高峰,这与这一年哪个重大外交事件有关?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演变相互影响。

材料一:从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美、亚、非洲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中期起,英国和欧美各国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进市场经济之中,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何兰《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殖民体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材料二:世界一体化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这个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2)材料二中“这个体系”和“下一轮争夺”分别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暂时休战”的理解。

材料三: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美苏关系做出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调整给世界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4)材料四中,“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格局的态势”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见证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展阶段

筑路总里程(公里)

综合统计

初起(1876﹣1894)

473公里,其中官办占69.3%

全国总里程9673公里,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

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

9200公里,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俱已完成,遂积极倡导铁路建设。他曾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图伟略,但1912年至1937年不过勉强修筑了区区1万余公里。

——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宏图伟略”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宏图伟略”在当时难以实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说说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可能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本来只能用于男性的词语描述的对象,现在出现了中性的对等词,例如“housewife”(家庭主妇)变为“house manager”(家庭总管),这说明(   )

A.男女地位已实现平等 B.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

C.妇女得到了完全解放 D.社会对妇女持有偏见

 

如下图为中国漫国家绘制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政治讽喻漫画。漫画家意在揭示马歇尔计划( )

 

A.推动了西欧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C.把西欧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D.使西欧政治一体化快速发展

 

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利用当时对苏联工业化有利的国际时机,采取积极政策,从西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的国力大大增强,为二战期间有效地抵御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和取得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个“有利的国际时机”是指(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第二次世界大战迫近,各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前的准备

C.西方国家集中力量应对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放松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等

 

8月15日日本政府以日英同盟及确保东亚和平为借口向德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的军舰完全解除武装,胶州湾租借地限于9月15日以前无条件地交还与日本,以便将来交还中国。这份通牒发于(   )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太平洋战争期间

 

19世纪50、60年代,西方各列强虽然叩关日本,但由于各列强的力量相互消耗、牵制,因而减轻了对日本的压力。英国正急于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美国则忙于南北战争,法国正处在普法战争的前夕,这一切都给明治维新以良好的机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治维新能够实行的因素主要是(   )

A.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日本的闭关锁国状态

B.倒幕运动的成功给予日本良好的机遇

C.列强忙于战争给日本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D.太平天国运动消耗、牵制了列强,减轻日本的压力

 

如下表是1851﹣1861年英、法、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示意图,由此可知(   )

国家

英国

法国

美国

1851年

51%

25.2%

13%

1861年

62.3%

28.9%

19.8%

 

 

A.英国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

B.英法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国超越美国和法国成为工业强国

D.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材料说明法国“彻底倒闭”的原因是

A.封建专制统治 B.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进入14世纪,西欧开始出现新时代的曙光,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发财致富,尽情享受人世的生活,必须冲破教会设置的各种清规戒律,于是一新的思潮在封建统治相对薄弱的城市悄然而至。这种新的思潮的是(   )

A.理性主义 B.自由平等 C.人文主义 D.君权神授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直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是指(   )

A.庄园经济 B.城市兴起 C.雇佣劳动 D.机器生产

 

埃斯库罗斯的《复仇神》中的俄瑞斯忒斯这样说道:“你是否也知道。人间也和神殿一样,有着全体公民承认的并以此为准则的法律。”这反映出古希腊(   )

A.存在一定的法治思想 B.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体公民都能参与国家管理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2014﹣2018这五年,我们出口基本上呈现一位数增长,但进口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当今世界出口大国不一定是经济强国,出口大国可能是原料加工的出口大国,是一般意义上的贸易大国。但当今世界进口大国一定是经济强国,进口大国将极大提升贸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材料所描述的变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影响不包括(   )

A.中国对世界贸易有促进作用 B.有利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C.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使多极化格局得以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多次明确“驱蒋纳我”,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立场,如图是联合国大会上有关该问题的投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年

38

48

30

1964年

40

57

13

1965年

47

47

20

1968年

44

58

23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A.赞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数量持续增长

B.中美建交推动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C.改革开放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艰难曲折

 

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有自己的独立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B.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

C.一国两制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D.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0世纪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了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国富民强的道路。下列不属于这场社会变革的措施的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C.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实施国有企业的改革

 

如下图是1952年和1956年我国所有制经济成分变化表,由此可知(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份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取得巨大成就

B.至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D.三大改造存在过快、过急、过粗的缺点

 

1903年4月,湖南选派公费生罗良铎、曾广轼等20人、自费生5人赴日本宏文学院习师范;为培养警务人员,还选派20人赴日学习警察业务;1904年4月,还公费资送20人、自费生5人赴日本学习政治、法律;为“讲求矿学以保利权而储才能”,还选送6名学生赴比利时学习矿业。可见(   )

A.民国政府十分重视留学生的培养 B.近代留学教育得到了洋务派的支持

C.近代留学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D.留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