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甲同学在学校资料室找到的一幅残损的某朝代疆域图。该朝代是 A.元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元末有人写诗云:“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这反映了 ( ) A.汉族妇女擅长音乐 B.少数民族妇女喜欢音乐 C.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D.当时妇女受教育条件较好
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史实中,属于他的功绩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设置行省 D.开凿运河
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抵达泉州后办理手续时他应去 A.行会 B.市舶司 C.县衙 D.清真寺
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
A.政治统治开明 B.民族融合加强 C.城市经济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时则观指南针。”说明指南针的价值是 A.天文观测 B.航海探索 C.天气预报 D.地理测量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描述的节日应该是( )。 A.元宵节 B.冬至 C.寒食节 D.春节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东都洛阳 D. 宋都东京
《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伶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完成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北宋前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纸币产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铜钱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北宋时期的开封城,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观看蹴鞠表演 B.在“瓦肆”里听说书 C.欣赏杂剧《窦娥冤》 D.端午节与家人吃粽子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哥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下侧我国朝代更迭图中,表示“北宋”政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2020年1月,“中印文化交流图片展”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展览的历史人物图片中最有可能包括 A.杜甫 B.鉴真 C.张骞 D.玄奘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代诗人皮日休肯定此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人才选拔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大多数通过过科举考试而做官……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还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科举入仕”最早是什么时候确立?该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都釆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 科举制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对选官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有作为的统治者无不重视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瓦舍勾栏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卖药材,卖古玩、字画的……十分热闹。大的瓦舍勾栏,可以容纳几千人”这个地方的存在,真是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统计表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描写了唐朝时期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作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娱乐场所的名称?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4)综上所述,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可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的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受文官的监督和管束,因此,宋代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行省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它的建立总体上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明朝地方的行中书省一称虽亦废止,到了清代,行省之名又再恢复,行省制一直沿袭下来,影响直至今日,成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 ——《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三:(康熙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派兵驻守。施行“展界开海”政策,离乡背井之人纷纷还归乡里,认故亩,以耕以凿,渐次垦辟,至无旷土。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名家讲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主要是指什么?为此,宋太祖釆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的行省制度最先建立于哪一朝代? 根据材料二归纳行省制度的现实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是哪一年? 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
明朝末年______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提出了______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______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 ______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寇。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______,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_______。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______,负责管理澎湖和______(今台湾)。
公元______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______为都城。
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逼上梁山——《聊斋志异》 D.黛玉葬花——《红楼梦》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府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清朝时期,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渥巴锡 C.郑成功 D.郑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