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16分)(一)、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2分)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2分)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他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苏教版第三册课文 (2)阅读上述材料说出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2分) (3)欣赏下图说出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什么?(2分) (4)战国时期,谁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主张?(2分) (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请说出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两个。(2分) (6)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么做?(2分)
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下图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你知道它们是哪一原始人类曾经用过的吗?(2分) (2)根据这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吗?(4分)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2分) (3)要进一步探究这一原始人的生活情况,除了从出土文物中可以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举出两例即可)(2分)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1978年我国出土的战国乐器中最珍贵的是( ) A.琴 B.鼓 C.瑟 D.编钟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学说与商鞅思想接近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故宫里有一块牌匾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源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对哪些没有受过教育,又有不良倾向的青年,孔子也不歧视他们。这反映了孔子教育主张中的( ) A.“有教无类” B.“当仁不让于师” C.因材施教 D.以德教化人民
下图人物是( ) A.屈原 B.李冰 C.扁鹊 D.韩非子
战国时期由晋国分裂出来的是下列哪三个诸侯国( ) A.燕赵魏 B.韩赵魏 C.楚赵魏 D.韩赵卫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不包括( ) A.改革盛行 B.战争不断 C.王室衰微 D.国家统一
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它属于( ) A.旧石器文化 B.青铜文化 C.新石器文化 D.铁器文化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情况(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 B.伊尹 C.盘庚 D.纣
下图反映奴隶生活情况不正确的是( ) A.过着与平民平等的生活 B.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C.常常被奴隶主赠送他人 D.常被在市场上出卖
创制“炮烙”等酷刑的暴君是( ) A.夏桀 B.商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 A.这是一种进步 B.无所谓进步与退步 C.这是一种退步 D.进步与退步交织在一起
“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
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块石头后就告别了 B.人与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 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制造工具 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会磨几个石头
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 “China”时,意思就是指中国,中国有名的瓷都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见下图),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 A.元谋 B.半坡 C.北京 D.河姆渡
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 A.尧的部落联盟 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
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探究“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请你一起参加。(20分) (1)搜集、整理资料:将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整理归类:(将字母填上)(8分)
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 。 ② 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 。 ③ 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 。 ④ 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是 。 (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出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请你帮他填上未完成的部分内容。 (6分)
(3)请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4分) (4)根据活动内容及过程,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主题是: 。(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2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2009年10月,圆明园管理处组成专家组,分别走访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追寻圆明园流失文物线索。在文物回归过程中,大体有4种途径,分别是政府行为、捐赠(持有者捐赠、买主捐赠)、回购和法律手段。 (1)你认为材料一中所说的“19世纪中期近代第一次灾难性战争”、“20世纪初的灾难性战争”分别指的是哪些战争?(4分) (2)材料二中提及的与“圆明园文物流失”关系最密切的战争是哪一次?导致文物流失的罪犯是谁?(4分) (3)自古以来,人们用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趁火打劫”的侵略者是谁?它犯了什么罪行?(4分) (4)近代中国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灾难性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的根源是什么?(2分) (5)对文中所说的“灾难性战争”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的斗争。其中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反侵略”斗争有哪些?(4分)。 (6)从近代文物大量流失到当代追求文物回归,这说明什么问题?(2分)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材料三: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请完成: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条约的内容?分别是在什么战争之后签订的?简要说明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分)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条约的内容?分别是在什么战争之后签订的?简要说明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分)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条约的内容?分别是在什么战争之后签订的?简要说明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分) (4)从这些条约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性质有什么变化?(2分)
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沿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的废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被废的科举制存在时间是( ) A.唐朝—清朝 B.隋朝—清朝 C.隋朝—中华民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清朝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 ) A. 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交民巷建造住宅 B. 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 C. 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 D. 1919年6月,《申报》报道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
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 )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 ①电报 ②电影 ③电脑 ④照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