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叱咤欧洲风云几十年,所颁布的法典为欧洲许多国家借鉴和仿效;他是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音乐推动着时代的脉搏,一部《英雄交响曲》把两个伟大的人物紧紧的连在一起。请你判断这两个欧洲同时代的人物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拿破仑和贝多芬 C.克伦威尔和贝多芬 D.罗伯斯庇尔和凡•高
若把“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下列表述最适合作为这一单元主题的是 A.走进近代社会 B.揭开殖民序幕 C.构建文化殿堂 D.推进工业革命
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此书是 A.《荷马史诗》 B.《天方夜谭》 C.《马可·波罗行纪》 D.《战争与和平》
“三通”的实现密切了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潍坊为海峡两岸企业界沟通搭建的平台是 A.国际风筝会 B.蔬菜科技博览会 C.技术交易会 D.鲁台经贸洽谈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下列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王进喜 焦裕禄 雷 锋 邓稼先 ①艰苦创业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④国际主义人道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图片是历史恒久的记忆。下列歌词对右图所示历史事件的描述,最为贴切的是 A.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C.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D.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张謇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C.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D.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下列战役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潍县战役
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名登龙虎黄金榜,一举成名天下知”。反映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向往。在青州发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张状元卷真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卷”。其作者是 A.赵秉忠 B.马保三 C.郑板桥 D.刘墉
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A.司母戊鼎 B.开元通宝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曾寓居潍坊青州十余年,潜心研究,共同完成了记录其研究成果的作品 A.《金石录》 B.《郑志》 C.《毛公鼎考释》 D.《齐民要术》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完颜阿骨打 C.忽必烈 D.耶律阿保机
坊历史上有一位名人,他“为官五十余年,以忠君爱民为己任”“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和正义的化身”,“不仅为官清正廉明,而且书艺独具风采”,被誉为“浓墨宰相”。他就是 A.郑玄 B.刘墉 C.郑板桥 D.张择端
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 国共两党的发展历史上有过合作与冲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祖国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定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惠风和畅的2009年5月26日,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这是建国后国共两党领导人的第三次会谈。四年前,胡锦涛总书记与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会谈,“相逢一笑泯恩仇”,揭开了两党关系新的一页。今天,胡锦涛总书记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喻示两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是什么?(2分) (2)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3)请用近代史实说明“和则百姓福,战则百姓苦。”(和与战至少各两例)(3分) (4)海峡两岸同一脉,合作交流共受益。请你结合史实展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美好前景。(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l861年,沙皇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还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岳麓版《世界历史》 材料二:l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请回答: (1)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的沙皇是谁?(1分)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美国总统是谁?(1分) (2)据两则材料判断,哪个国家的奴隶在获得人身自由后生存依然艰难?试引用材料说明。(2分) (3)俄国是通过改革的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而美国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通过两次战争。有人说,改革比战争好;有人说,战争比改革好;还有人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战争并无好坏之分。你同意哪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简述理由。(答1点理由即可)(1分)
材料一 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材料二不同时期中美领导人的握手(如图)。
请回答:(6分) (1)材料一中提到中美之间“25年没有交往”,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签署了哪一重要文件?(1分) (2)除中美关系外,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还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请列举两例。(2分) (3)材料二中的三幅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对其中反映的信息,最恰当的理解是( )(1分) A.中美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畏惧美国而与之交往 C.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美国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D.中美友好源远流长,近现代史上从没有过摩擦和对抗 (4)中美之间的关系,从几十年的敌对恢复到邦交正常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毛泽东的题词既是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又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历程。请根据下列题词回答问题。
A. B. C. D. (1)请按上题词所反映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写出相应字母即可,1分) (2)题词A体现出当时我党找到了哪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对其执着探索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又在哪一题词中得到充分反映?(2分) (3)在题词C、D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请选择其一谈谈它的重大历史意义。(两点即可,2分) (4)通过赏读以上题词的内容,你获得了哪些感悟?(2分)
1945年2月_____(会议)召开,为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形成奠定基础。
世界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人,有的人称他为“科西嘉怪物”,而有的人认为他是个英雄,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驰骋欧洲的战场和政坛的那段时间被称为_____。
1972年2月,美国总统______访华。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开端的事件是_________,我国建设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是从_ _(会议)开始的。
有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26年,他这一生能够见证到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战争 ④八一南昌起义 ⑤中国共产党诞生 ⑥辛亥革命 ⑦洋务运动 A.②⑦③⑥⑤ B.②③⑦⑥⑤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⑦
某校九年级同学计划举行一次专题展览,展出的内容是19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资产阶级改革的先观知识。下列选项中符合本次展览要求的是 ①中国戊戌变法 ②美国南北战争 ③日本明治维新 ④俄国1861年改革 ⑤英国工业革命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近代以来,科技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出现的情景不符合当时社会生活的是 A.1831年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考察船作环绕世界的考察 B.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 C. 1943年蒋介石乘飞机去埃及参加开罗会议 D.2010年全市中考阅卷将全部采用网上阅卷
如今许多欧洲人正逐渐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意大利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映这一观念转变的图标是
A. B. C. D.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治遗留了许多问题,造成印、巴间的严重对立。炮制印巴分治方案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俄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措施,即帮助了处于困境中的欧洲,又刺激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项措施是 A.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