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这些内容可以用来探究的我国古代成就是

 

A.手工业 B.农业 C.畜牧业 D.艺术

 

下面四件文物被誉为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在感受文物魅力的同时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 这些文物见证了商朝文化的辉煌灿烂

B. 这些文物象征着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的高低

C. 这些文物的高超工艺见证了中原文明的源远流长

D. 这些文物作为承载文字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下三幅图共同反映了(  )

A. 中国向西方学习 B. 中国文化向外传播

C.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发达 D. 中外友好交往

 

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 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播

B.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D. 中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河南省有“中国历史天然博物馆”之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要参观下列河南名胜,与图片顺序一致的路线是

 

A. 洛阳—南阳—安阳

B. 安阳—南阳—洛阳

C. 洛阳—安阳—南阳

D. 安阳—洛阳—南阳

 

下列三幅图片可以探究的共同主题是(  )

A. 书写载体的演变 B. 统一王朝的建立

C. 中国汉字的发展 D. 早期文明的曙光

 

如图所示的三幅图片共同之处是

 

 

A.都服务于生产活动

B.都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C.都对国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D.都巩固了当时的统治

 

下面文物均出土于河南,它们共同体现了

 

 

A. 文字的演进历程

B. 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C. 古代人民的智慧

D.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A. 青铜工艺的成就

B. 佛教艺术的发展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中原古代文明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 生产工具的进步

B. 水利工程的发展

C. 农耕文明的发达

D. 隋唐盛世的繁荣

 

(2019开封模拟)观察下面三幅图片,请为它们确定一个主题(   )

A.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 B.河南的中外文明交流

C.中原文化的历史悠久 D.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演进

 

如下图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宋代

A.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手工业水平高超 D.海外贸易的开展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下列图片中文物呈现的内容,共同描绘了中国古代

 

A. 丰富的社会图景

B. 激烈的征战场面

C. 繁忙的生产景象

D. 盛大的出行场景

 

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A. 华夏音韵,源远流长

B. 丝竹之音,绵绵不绝

C. 中原文明,历史悠久

D. 钟磐之声,悠悠千年

 

探究问题。

中国人喜欢说中国梦,美国人喜欢说美国梦,两梦可以相通。

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到了今天,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其势头不可遏制。而美国要保持自己在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个愿望如此强烈,其决心也不容挑战。进入21世纪,中美实力对比确实在发生变化,再次提出了国际关系史上反复出现的大国之间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对抗的规律性命题。审时度势,今天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已不能按过去的老路“新兴”。今天美国作为守成大国要继续领先,也不能按过去的方式“守成”。

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北京时表示,美方赞赏习近平主席为推动美中关系体现出的战略远见和务实态度,积极致力于同中方一道,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基础上,建设美中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重大关切,管控好分歧,可以使共同利益超越分歧。还要推动两国之间文明、文化上的互学互鉴,增进人民友谊,夯实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社会基础。

——2013年12月10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选摘

(1)“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影响?

(2)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原因。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能否避免“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历史重演?请说明理由。

 

下图中①阶段资本主义工业产值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 B.经济大危机重大打击

C.法西斯国家大肆侵略 D.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

 

苏俄规定:“凡雇佣工人二十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原业主或者出租。”材料中“小企业”命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C.新经济政策实施 D.赫鲁晓夫改革

 

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整理了以下资料,请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D.党对台政策调整及两岸关系

 

19549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工业战线的劳模王崇伦、农业战线的劳模李顺达、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老人、年龄最小的代表青年女工郝建秀汇聚一堂,他们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是(  )

A.筹建新中国 B.审议一五计划

C.制定首部宪法 D.建立人民公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新社会的突出标志。世界真的变了。‘为人民服务’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的标准。人们相互以‘同志’称呼,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再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区别……”这位史学家描述的“新社会”源于(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开国大典 D.改革开放

 

某网站指出:“抗战胜利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里“奠基石”主要指(  )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下侧残缺不全的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D.标志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

 

据历史资料统计,1902~1938年这37年间,庚子赔款总计实付之数为6.64亿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给帝国主义的赔款数额共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总数的58%。导致中国支付以上巨额赔款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美国华莱士说:左宗棠是近百年来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给整个世界。这体现出华莱士高度赞扬了左宗棠 (  )

A.领导虎门销烟 B.收复新疆地区

C.领导洋务运动 D.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1757~18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直接掠夺的财富约达10亿英镑。1857年,英国政府取消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权;1858年,英国迫于形势,东印度公司被撤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后英国放松了对印度的侵略

B.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取得重要成果

D.英国被迫承认印度取得自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天皇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 760所小学。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日本最终在国家各个中心城市建立起九所帝国大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术和科研机构。

材料二 林肯给儿子老师的一封信:……教给他,宁可通过劳动挣得1元钱,也不白要5元钱。要教给他,胜不骄,败不馁。让他不能心存嫉妒,要教给他偷笑的秘诀。要让他尽早懂得,恃强凌弱者最不堪一击。教给他读书的奥妙,但也要给他时间安静思考,去思索天上飞鸟的永恒神秘,还有阳光下的蜜蜂、绿山上的花朵。在学校里,要教给他,失败比作弊光彩得多。教给他,要相信自己的观点,纵然所有的人告诉他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材料三 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教育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俄罗斯艺术博物馆开放,莫斯科音乐学院落成(1866年),俄罗斯电讯社成立(1866年),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1875年)。俄罗斯还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医学和教育方面的社会团体,出现了第一批社会慈善机构。那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现生物条件反射的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

(1)根据三则材料,列表比较三位人物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从人物、思想或成就、影响、性质等方面比较)

(2)上述材料中,三人的所作所为顺应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哪一个潮流?举一例说明。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教育与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1888年日本学者松本三之介说:“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产生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此材料强调了(  )

A.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工业快速发展

B.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C.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D.日本盲目吸收外来文明的危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