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这两项工程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下列是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大一统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秦——齐 B.西晋——吴 C.隋——陈 D.元——北宋

 

某历史小组探究历史上的“一带一路”(如图),下列史实不能作为史料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郑和下西洋

 

下面是某同学在旧书店中搜集的《三国演义》中的四本连环画。结合所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的包装箱上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取自日本国长屋王偈子(偈子是一种诗的形式,又名偈诗)。唐玄宗时,日本仰慕中国文化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长屋亲王(日本当时的宰相)曾经命人制作千件袈裟,绣这句偈语在上面,送给大唐高僧们。在唐朝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张骞 B.鉴真 C.郑和 D.玄奘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至此。以此见天心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下面是鼠字的四种体例,其中在形体上它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笔画由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结构上形体分化、合并、简省、突变,是汉字在形体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因此它成为古今汉字的一个分水岭。它是

A. B.

C. D.

 

北京的古人类遗址有“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上宅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为8层(如图所示)。除第一层为耕土层外,第二层至第八层发掘出的文物有①砖瓦、陶瓷碎片;②夹砂陶器和打制石器;③磨制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结合所学,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深远影响?

(2)图中的“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的哪一地区?它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3)图中的“琉球”指现在的哪一地区?元朝设立什么机构管理?它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美国罗兹墨菲的《亚洲史》

材料五:如图为北宋的都城开封

材料六:经五代入宋,坊墙和市墙逐渐毁圮;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违反政府规定时间的商品交换活动的“夜市”;许多市民无视以往大街的限制,侵占街区,自建庐舍,“侵街”现象越演越烈;大街两侧临街开设店铺的现象更为普遍。

——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请问它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3)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海外贸易最远到达的地区。

(4)列举两项宋代的科技成就。任选一个说出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5)依据材料五和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的商业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明君”和“盛世”、“奸佞”与“祸国”每每成为后世人们谈论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地方势力集军事、行政和财权于一身,对于中央来讲,地方已尾大不掉。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及至宋代,割除唐朝弊端,抑制武将而由文人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吕思勉《中国通史》

(1)图1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分别的职能是什么?

(2)图2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一场兵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借鉴唐朝的教训,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经常以隋亡为诫,注意克制自我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到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哪些贤臣的辅佐?(至少写出两位)

(2)材料二中人物是谁?在她的统治期间,她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巩固统治和推动社会进步?

(3)材料三中的诗歌是对唐朝哪个繁荣盛世局面的描述?材料二中人物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两个治世局面中间起什么作用?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三位唐朝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上有何共同之处?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

 

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描述的节日应该是(    )。

A.元宵节 B.冬至 C.寒食节 D.春节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 等级森严

B. 商业繁荣

C. 重农抑商

D. 重文轻武

 

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  )

A.《窦娥冤》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定军山》 D.《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关汉卿 D.辛弃疾

 

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精忠报国”的故事千古流传。他

A.统帅军队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B.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职

C.率领的军队称为“模范军” D.扭转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三字经上的这段内容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松赞干布 B.元昊 C.耶律阿保机 D.完颜阿骨打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王朝是

A.北魏

B.

C.

D.

 

“一场大戏,由黄袍加身开始;一段往事,由崖山之役沉沦;手中权柄,消失在杯酒释兵权;盛世繁华,凝固在清明上河图。”这段材料描述的朝代是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五代”的五个政权都分布在长江流域

B.“十国”都在南方地区

C.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的五个政权是同时存在的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

A. 黄巾起义 B. 玄武门之变 C. 陈桥兵变 D. 安史之乱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 张骞 B. 郑和 C. 玄奘 D. 鉴真

 

周杰伦的《青花瓷》里唱到:“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唐朝时期陶瓷业的典型代表包括(  )

①青瓷     ②白瓷    ③唐三彩    ④彩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唐朝诗坛名家辈出,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风淳朴厚重,作品有“诗史”之称的是

A.李白 B.王维 C.白居易 D.杜甫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力求用传统的力量弘扬文化自信,以诗词的名义践行青春誓言。下列哪一朝代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这首诗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