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指出:“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A. 组织抗日义勇军    B. 平型关大捷

C. 血战台儿庄    D.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

A. 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B. 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

C. 打退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D. 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历史上能够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 

④抗日战争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如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A.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诗中的“山河”主要是指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平津地区    D. 华东地区

 

“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就)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啰)功!”这首江西民谣中的“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

A. 南昌起义前夕

B. 秋收起义后

C. 第五次反“围剿”中

D. 遵义会议后

 

如下图所示中国近代某一战争形势示意图。下列表述中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是

A.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

C. 实现了孙中山的理想

D.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兴中会成立    B. 同盟会成立

C. 五四运动    D. 中共“一大”召开

 

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 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 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题文)这一时期“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仅以“科学”命名的杂志达70多种,,卷入这一科学浪潮的刊物更有数百种之多。这一时期是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某历史著作中有“师夷长技图谋自救”“公车上书轰动全国”“三民主义光芒闪耀”“民主科学旗帜飘扬”等章节,则此著作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A.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它

A. 表达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B. 明确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D.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甲午战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

A. 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B. 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C. 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 D. 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

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当今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以上农作物中,有一种是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它是   (填字母序号);有一种是西汉时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它是    (填字母序号)

材料二:

(2)依据材料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中北方人口南迁就导致了材料三中“时和年丰,百姓乐业”的结果?

材料四: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见下图)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说说人口大迁徙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有四个单元,分别是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以时间空间为序展现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状况。

(1)请说出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2)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最早的统一国家呢?

(3)春秋战国时期有三个主要特征,请说出其中的一个。

(4)大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潮流,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要在哪一位皇帝?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此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有一个短暂的统一,该政权是?

(5)七年级上册课本第16课三国鼎立分为三个子目:两个战役和一个局面,请按照课本的顺序(它以时间先后为序)完整写出来。

 

构筑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有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让我们沿着下列时间轴,共同回顾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结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帝”、“炎帝”是位于我国哪一大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俩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公”主要分封的主体对象是哪一群体?

(3)据材料三,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兼并,请举出一个与战国著名兼并战争的成语。

(4)材料四中的“上”是指哪位历史人物?请你试着为材料中的“上”这个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

A. 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    B.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C. 著《本草纲目》    D. 著《九章算术》

 

历史复习课上,教师请同学们判断具有以下特点的古代书法家应该是

①东晋人                                  

②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                

④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A. 颜真卿    B. 欧阳询    C. 钟繇    D. 王羲之

 

假如小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他阅读

A. 《本草纲目》    B. 《水经注》    C. 《天工开物》    D. 《齐民要术》

 

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这位皇帝是(      )

A. 前秦苻坚    B. 北魏孝文帝    C. 西晋司马炎    D. 东晋司马睿

 

小明同学假期中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回来后告诉同学:我去的城市号称“六朝古都”,三国是它叫建业,而东晋时则叫建康。你知道小明同学去的是哪个城市吗?

A. 北京    B. 南朝    C. 南京    D. 杭州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几组朝代中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A. 西周与东周    B. 西汉与东汉    C. 西晋与东晋    D. 南朝与北朝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历史剧《三国》    B. 罗贯中《三国演义》

C. 司马光《资治通鉴》    D. 诸葛亮《出师表》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林俊杰一句歌词道尽三国纷争,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八王之乱    D. 淝水之战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材料描述的是哪次农民起义

A. 大泽乡起义    B. 绿林赤眉起义    C. 黄巾起义    D. 太平天国运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