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关于一种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的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地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物。”其所指的是(  )

A.秧马 B.筒车 C.曲辕犁 D.耧车

 

分析下边图表中的信息,不能得出结论的是(  )

A.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D.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唐朝经济鼎盛发展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 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 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设置了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促进了民族团结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有人曾评论:单论其功绩,二者不相差。单论其才能,炀帝甚于文帝,是圣君的潜力股。但是两帝“用心”不一。文帝虽然苛政,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而炀帝虽然功绩斐然,但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与材料描写不相符的是(  )

A.隋炀帝才能卓越并且功绩斐然 B.隋文帝功绩巨大但实行过苛政

C.隋炀帝不顾百姓权益引发大乱 D.隋文帝急于求成导致隋朝灭亡

 

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朝代中央机构行政示意图。

材料二

(2)读图三写出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农作物是什么?读图四写出北宋兴起后来发展的中国著名瓷都的是哪里?

(3)图五是一种纸币,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的地点和名称。

(4)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在什么时期最后完成?

材料三

(5)培根说:“这三样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三样东西是指什么?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诗中“此河”是指?它的中心在哪里?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周匡物《及第谣》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为什么?

材料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

(3)诗歌反映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的关系?列举一例“和亲”事实。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

——杜甫《忆昔》

(4)诗中反映的是唐朝的哪一盛世局面?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材料五:“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晁卿指阿倍仲麻吕,他的汉名为晁衡)

——李白《哭晁卿衡》

(5)根据材料五指出李白这首诗歌是唐朝与哪一国家间友好交往的见证?

(6)根据上述诗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唐朝的时代特征。

 

隋唐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请根据以下材料进行隋唐历史的探究。

(帝王功绩)

(1)根据下列描述写出相关帝王的名字。

①他统一中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建立隋朝——______。

②他在位期间修建了大运河,正式创立了科举制——_____。

(盛世局面)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声名显赫。……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位时期开创了哪一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科技创新)

材料二:

(3)写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农业工具是什么?

(民族交融)

材料三: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4)结合材料四说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对外交流)

材料四:唐代文化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

(5)请你用史实说明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两个史例。

 

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有一谜语的谜面是“民族关系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其谜底是(  )

A.秦汉时期特征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征

C.隋唐时期特征 D.辽宋夏金元时期特征

 

北宋司马光所著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 D.《三国志》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

A.蔡伦 B.毕昇 C.祖冲之 D.苏轼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设置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通判 C.知州 D.参知政事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的行政机构是(  )

A.台湾省 B.台湾府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元朝时在西藏设立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城最大的王朝。为了管理全国,元朝在地方实行(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行省制 D.设立三司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这一王朝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宋朝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假如你生活在北宋,你有可能做到的是(  )

①去瓦子看节目表演 ②携带交子去买大宗商品 ③到海外贩卖丝绸、茶叶 ④阅读《红楼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宋朝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  )

A.茶馆 B.戏院 C.瓦子 D.乐园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史实与此表述不相符的是

A.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B.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C.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南方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科教兴国

 

为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B.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 D.控制军队调动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知州 B.重文轻武 C.分化事权 D.削夺大将兵权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据此判断,材料中评价的这位帝王是(  )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传播的宗教是(  )

A.儒教 B.道教 C.佛教 D.基督教

 

它既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它”是(  )

A.长安 B.开封 C.余杭 D.涿郡

 

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本意的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B.减轻百姓劳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C.虚心纳谏,重用人才 D.整顿吏治,裁汰冗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机会均等”,为实现这种“机会均等”科举制的选官标准为(  )

A.门第 B.才能 C.品行 D.考试

 

589年,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的王朝是(  )

A.秦朝 B.隋朝 C.西晋 D.元朝

 

(1)书法艺术是我国历史的瑰宝。图一的文字被形容为“方折峻丽,笔力劲健”,这是谁的书法作品?图二是我国“国粹”艺术中的“脸谱”,它是哪一剧种?形成于何时?

(2)现存图三建筑主要修筑于什么时期?为什么她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3)“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这是清代某文学作品问世后的现象,请写出作品名称并指出其社会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应该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些什么?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1)图一和图二体现的制度分别属于哪个朝代?图一到图二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2)(明太祖认为)自古三公论道,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不久就灭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彼此权力不相上下,相互抗衡),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根据材料,说明明太祖为什么要废丞相?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废丞相后,他又是怎样处理全国政务的?

(3)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译文: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文中所说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立为什么说强化了君主专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