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919年上海《新闻报》上发表的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它揭示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青年学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B. 商人罢市游行施加的压力

C. 工人罢工声援的巨大威力

D. 举国上下斗争浪潮的冲击

 

与辛亥革命相比,在反封建方面,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号召民众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 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

C. 积极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D. 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万户涕泪, 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篇檄文的发表针对的是(   )

A. 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    B.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袁世凯修改总统选举法    D. 袁世凯基本接受“二十一条”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 《资政新篇》    B. “明定国是”诏书

C. 《中国同盟会章程》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下列各项,孙中山亲自筹划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

①安徽安庆起义   

②广西镇南关起义   

③广州黄花岗起义    

④湖北武昌起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邹容在一著作中写道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该著作是(   )

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 《革命军》    C. 《猛回头》    D. 《警世钟》

 

20世纪初中国的一本肩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段话反映出(  )。

A. 中国开始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

C. 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列强已将中国瓜分完毕

 

戊戌变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发生于(  )

A. 1895年    B. 1897年    C. 1898年    D. 1899年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一挽联赞扬的是在黄海海战中,下令撞击造敌人舰,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  )。

A. 左宝贵    B. 邓世昌    C. 徐邦道    D. 丁汝昌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可外国利器, 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这表明洋务派着眼于学习西方(    )。

A. 先进的科学技术    B. 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先进的教育制度    D. 先进的思想文化

 

1853年3月,被太平天国定为都城的是(  )。

A. 武昌    B. 长沙    C. 南京    D. 安庆

 

第二次鸦片争期间,从北京仓应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的清朝皇帝是(   )

A. 乾隆帝    B. 嘉庆帝    C. 道光帝    D. 咸丰帝

 

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 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    B. 1840年,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C. 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D. 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材料三  传说舜年老时,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请回答: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物是谁?

(3)根据材料三,他为何被推选为部落首领的后继人?

(4)结合材料,说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什么意思?这种推举首领的制度叫什么?“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轩辕”指的是传说中哪个人物?“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次战役?

(3)材料二表达了孙中山对“轩辕”的什么感情?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根据材料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是

A.

B.

C.

D.

 

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①黄帝部落

②炎帝部落

③蚩尤部落

④夏部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 彩陶

B. 黑陶

C. 白陶

D. 红陶

 

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上定居的生活。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A. 半坡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大汶口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半坡村

C. 山东大汉口

D. 浙江河姆渡

 

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

A. 半坡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大汶口遗址    D. 山顶洞人遗址

 

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 学会建造房屋    B. 掘井饮水方便

C. 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 自然环境的变化

 

关于人类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下图表明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得出这一结论最有力的证据是

A. 传说、遗址

B. 化石、遗址

C. 遗物、记载

D. 传说、记载

 

某同学准备利用国庆长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 陕西省

B. 北京市

C. 云南省

D. 浙江省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学习它的历史非常重要。阅读下列材料,请以《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飞跃》为题,按要求写一篇小短文。

有人说:“日本的历史就是两次改革的历史。”它在7世纪中期和19世纪60年代各进行了一次改革,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1)①写出材料涉及的两次改革名称及领导人。

②写出这两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各2点即可)

③分别写出这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各1点即可)

④写出这两次改革给你带来的启示。

(2)史实准确,语言流畅,不少于150字。

 

以下是《大国法则》的部分内容摘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解放)

新的思想观念往往产生于社会发展之先并引导社会转型;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1)请写出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制度创新)

国与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制度的竞争,政治制度上的改革或者创新对于国家的兴盛有着重要作用。

(2)请写出17-19世纪英、美、俄、日四国,为实现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而进行的政治革命或改革各一例。

(民主法制)

民主、自由、平等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

(3)以世界近代史上的美、法两国为例,分别写出反映上述思想的法律性文献各两例。

(领袖引航)

每当一位杰出领袖的政治生涯开始或结束时,人们的生活往往就起了变化,历史的进程也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

(4)1861年的美国和1917年的俄国均面临着艰难抉择,请写出当时两国的“引路人”。

(历史启示)

世界大国的版图变化没有结束也不可能结束,但世界大国的价值是恒久永存的。

(5)纵观大国的发展历程,你有何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  目

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890年工业产量位次

2

4

3

1

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材料二:

材料三:一把手枪挑起一场世界战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是?其工业迅速发展得益于什么事件?

(2)材料A、B所在的位置应填入的国家分别是什么?A所在的集团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一把手枪”暗指的是什么事件?所引发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简要说出这场战争的影响(两点即可)。

(4)战争是残酷的,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此种悲剧再现?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