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    )

A. 170万年    B. 70—20万年    C. 3万年    D. 6千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形势图》(如下)

(1)材料一中①所代表的政权的建立者是谁?③所代表的这一政权被哪一政权灭掉?

(2)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重大战役是什么?这一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个世纪后,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北非传到欧洲。造纸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东汉的宦官谁改进了造纸术?依据材料一,指出造纸术发明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儒家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但他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公元前119年,他再次出使西域。

材料二  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摘选自《百度百科》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张骞的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推动了丝绸之路进入繁荣时代?

(3)汉朝设立哪一机构对西域进行直接管辖?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秦始皇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哪一民族的进攻?

材料二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如今,它虽然在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万里长城”有何现实意义。

(3)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习历史,必须了解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   ) -战国―(    ―西汉―东汉-三国-(  )-东晋-(   ),括弧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 秦、春秋、西晋、南北朝

B. 春秋、秦、南北朝、西晋

C. 春秋、秦、西晋、南北朝

D. 秦、春秋、南北朝、西晋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A. 石窟    B. 书法    C. 山水画    D. 诗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特点是

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如果想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阅读

A. 《史记》    B. 《伤寒杂病论》

C. 齐民要术》    D. 《天工开物》

 

首都为一国之本,所以古今中外,定都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同样,迁都也是国家大事。而在一个政权存续期间改变国都,则不那么寻常,背后必定有重大的变故。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是

A. 盘庚迁都

B. 明成祖迁都

C. 周平王迁都

D. 孝文帝迁都

 

春秋时期,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 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B. 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 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 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男本是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境况。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 海南岛    B. 台湾    C. 日本    D. 菲律宾

 

下边这部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是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司马睿    D. 司马炎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它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次战役是指

A. 牧野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巨鹿之战

 

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 秦朝    B. 西汉

C. 三国    D. 唐朝

 

中医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它是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其中开创了这一学科临床理论体系的古代名医是(    )

A. 张仲景    B. 扁鹊    C. 华佗    D. 李时珍

 

东汉明帝时.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变融.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是

A. 张骞    B. 班超    C. 班勇    D. 甘英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B. 当时的社会统治都非常黑暗

C. 都遭到了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其最主要的作用是

A. 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    B. 大大增加了堵侯国数目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 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

 

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下列哪一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A. 文景之治

B. 以德化民

C. 休养生息

D. 盐铁官营

 

他(下图人物)结束了战国时期诸国纷争的局面,并且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封建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这一“规范”是指所创造的  

A. 分封制    B. 世袭制度

C. 禅让制    D. 中央集权制度

 

他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

A. 管仲    B. 商鞅    C. 吴起    D. 董仲舒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修建于战国时期                ②由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建造

③它主要用于防洪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侧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在殷墟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它是古代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 它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C. 它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 它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下列言论与他有关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主张无为而治

C. 主张“兼爱”、“非攻”

D. 强调以法治国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三朝的灭亡,给后任君主的主要启示

A. 提倡改革    B. 重视教育

C. 以民为本    D. 发展经济

 

下图所纪念的人物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向文明发展,后人尊崇他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下列哪项不属于他的贡献?

A. 建造宫室    B. 制作衣裳

C. 使用牛耕    D. 制造船只

 

下图是我国某原始农耕居民房屋的复原图,下列与这种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无关的是

A. 会种植水稻

B. 会制造陶器

C. 使用天然漆

D. 发明了文字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