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距今约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使用天然火”“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相关的远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把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进中办国办文件。

—中国网

(1)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请至少列举其中三个。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是哪里?专门观看演出可以到哪里?

(3)请说出该场所产生的背景并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该场所的性质。

(4)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请你对此发表看法。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反映了封建政权由开放的政策转为逐渐封闭的对外政策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图二、图三中的人物各自到达的终点是哪里?图三人物出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1546年某官员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偻寇的烧杀抢掠,他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2)请说出该官员的名字?为杀贼他做了哪些努力?这段文字反映出明朝当时怎样的对外关系?

材料三: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从材料找出该政策的影响?

(4)从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发展趋势?

(5)对当今我国的国际交往有何启示?

 

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宋史》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谚语

(1)材料一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产生该情况的原因。

材料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的改革。观察下面图片:北宋纸币铜版。

(2)材料二中的铜板制出的纸币叫什么?它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特殊地位?这一类货币的产生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在出航海上丝绸之路时你会装载什么货物?你知道海上丝綢之路什么时候进入鼎盛时期吗?

(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学习中国古代史不难发现每个王朝都会经历由盛而衰的一个过程,而下一朝统治者又会吸取他的教训,进一步加强王权。回顾历史我们不光有兴叹,还要以史为鉴,借古知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王朝盛世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干群趋……来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唐•柳宗元

(1)“文皇”指的是谁?他开创的治世是哪一个?他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这个女皇帝是谁?她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生产,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的改革措施。

(2)该次改革后出现了什么治世?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哪一个?

(3)材料一、二中涉及到的三位帝王在治国上有何共同之处?

(二)穷途末路

材料三:“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李世民

(4)李世民认为隋炀帝“身戳国灭”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材料四:“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闻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明末流传的民谣

(5)“闯王”指的是谁?他们推翻了哪个王朝?起义的根源是什么?

(三)鉴古知今

(6)以上材料中朝代的兴亡,给我们当代执政者的警示有哪些?

 

中国古典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三国演义》

D. 《水浒传》

 

(题文)元、明、清三个朝代共有的一个趋势就是进一步加强皇权。使皇权至高无上趋势到达极致的表现是

A. 设立锦衣卫

B. 设立军机处

C. 大兴文字狱

D. 册封“达赖”“班禅”

 

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图。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时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顷)

人均耕地(亩)

雍正1934年

1.09422

820.35

7.50

乾隆1753年

1.8368

677.58

3.69

乾隆1784年

2.8633

700.94

2.45

嘉庆1812年

3.3370

727.08

2.18

 

 

A. 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 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

C. 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传统农业没落

 

“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这是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说过的话,下列哪些与康熙的帝国设计有关

①设台湾府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册封西藏宗教首领

④设立伊犁将军

⑤平定噶尔丹叛乱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⑤

D. ②④

 

清朝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有关清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B. 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没有受到任何抵抗

C. 清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 清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

 

下列选项中不是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的是(  )

A. 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B.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 政府不断加派田赋,农民又遭到天灾

D. 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李世民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农衣民起义推翻大一统王朝一再印证了这一比喻。秦末和明末农民起义的共同点是

A. 以民间宗教为组织形式

B. 带有反君主压迫的特色

C. 为反抗苛政而举兵

D. 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伊丽莎白二世曾赞美中國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建的。请说出明长城的起止点及抵御对象

A.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匈奴

B. 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匈奴

C. 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蒙古

D.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蒙古

 

历史课本某课有两个子题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那么该课的主题是

A. 明朝的对外交往

B. 明朝的民族关系

C.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D. 明朝抗击外来侵略

 

十九大上我党提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国历史上有两位高僧﹣﹣鉴真、玄奘也曾经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达到理想的彼岸。请说出“东渡”“西行”的共同作用

A. 开凿了丝绸之路

B. 加强了边疆管理

C. 扩大了唐朝疆域

D. 传播了中国文化

 

明万历26年(公元1598年)25岁的赵秉忠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他的试卷现属国家一级文物。关于试卷,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B. 是规范的八股文格式

C. 文章有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D. 文意彰显皇帝旨意

 

“揭开印刷新页,赖有布衣贤。穷究松脂药理,细镌胶泥活字,典籍指尖弹”描述的是下列哪一幅画面

 

A.

B.

C.

D.

 

中国象棋中的“炮”最早是“砲”,到宋代出现了“砲”“炮”两字并用。这反映

A. 宋代发明象棋

B. 宋代发明火药

C. 宋代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D. 西方近代火炮已传人

 

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的根本目的是

A. 加强民族融合

B. 实现国家统

C. 发展农业生产

D. 有效统治全国

 

诗词向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都抒发了作者的报国情怀。你能说出这三位南宋的爱国英雄吗?

A. 岳飞文天祥辛弃疾

B. 岳飞辛弃疾苏轼

C. 岳飞文天祥苏轼

D. 岳飞辛弃疾寇准

 

学习历史需要归纳比较。在学习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后归纳总结其共同点,其中不能入选的是

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宋朝都要缴纳岁币

C.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汉朝的尚武精神,而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却使汉族丧失了这种精神,导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该政策是

A. 重农抑商

B. 重文轻武

C. 和亲会盟

D. 闭关锁国

 

“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代十国看起来是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时期,实际上始终存在着统一的因素,且推动历史再次迈向统一。这一时期促进统一的因素有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一的渴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倪裳羽衣曲”紧急的战事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请选出此次战祸的名称及产生的根本原因

A. 黄巢起义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 藩镇割据武则天打击敌对官僚

C. 安史之乱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D. 安史之乱节度使势力膨胀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 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农具的进步、发展促使农作物产量提高,人民劳动效率提高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下列农具闪耀着唐代农民智慧的是

 

A.

B.

C.

D.

 

对联往往以简洁的语言阐述励志修养、为人交友勤学处事、治家爱国的道理。下面的对联涉及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你能找出哪一副是描写唐玄宗的吗?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墓碑任后评

C. 调整政策成开元,沉洏酒色误王国

D. 陈桥兵变袍加身,重文轻武强王权

 

(题文)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期间进土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开创了殿试制度,经历了八股取士。请说出进士制度的创立者殿试的创立者以及八股取土的推行者

A. 隋文帝、唐太宗、朱元璋

B. 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

C. 隋文帝、武则天、朱熹

D. 隋炀帝、唐太宗、朱熹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便利了南北的交通。假如你是当时苏州的一名行商,你要去洛阳谈一笔生意,你选择的水路出行路线应不包括哪一段航道?

A. 江南河

B. 邗沟

C. 永济渠

D. 通济渠

 

生产力是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中产阶级。

    ——摘编自(美)唐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1)依据材料一,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

材料二:

材料三: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就得以生存下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上表、上图指出近代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并据材料三概括其原因。

(3)综合上述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