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宋代针铺商标   清明上河图        交子         南宋海船

A. 宋代商业繁荣    B. 民族政权并立

C. 元朝国家统一    D. 大都闻名世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诗中论及的大运河开通的重大意义在于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南水北调

C. 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D. 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使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A. 隋文帝    B. 唐高宗    C. 宋太祖    D. 元世祖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A.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 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 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下列事件能说明国共两党合作就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是①五四运动②北伐战争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卢沟桥事变  西安事变  ③“一二·运动  淞沪会战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创作漫画《“七七”与“切切”》,见下图(注:图中两人为日本人),对这幅漫画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

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③表明了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

④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和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B. 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C.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D.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史学家张阴麟曾写道:“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的……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的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斗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其中的“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的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斗”指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 重庆大轰炸惨案

 

2016年12月11日,大型电视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一辑)首映式在如图中的纪念馆举行。该纪录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淞沪会战

 

太平天国在这里留下印记,中华民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日军的暴行在这里警钟长鸣。“这里”是指(  )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南京

 

(题文)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A. 保卫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出现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

D. 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1937年8月13日,日本以8月9日一名日本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击毙一事为借口,出动大批海陆军和飞机进攻上海,是为“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由此打响了(  )

A. 长沙会战    B. 淞沪会战

C. 武汉会战    D. 徐州会战

 

小明在复习《历史与社会》“中国抗日战争”一课时,利用年代尺梳理知识.他整理的这段历史,反映的最主要内容是(  )

A.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小华为“建军90周年图片展”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它们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D. 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

 

“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材料所描述的情景应发生在(  )

A.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题文)中国近代史上,佩戴下图所示臂章的军队,应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长征时期

D. 十年内战时期

 

小明看到了一张共产党员贺龙在20世纪30年代末戴着国民党军帽的照片,他得出的恰当判断应是

A. 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B. 国民党加入共产党

C. 不可能有此事,照片是伪造的    D. 贺龙化装成国民党军官

 

面对日寇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以下四位抗日英烈,在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而捐躯的是(   )

①邓世昌  

②佟麟阁  

③赵登禹   

④杨靖宇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列选项描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

A. 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B. 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C. 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D. 电影《甲午风云》

 

如图所示材料中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发表的?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一首题为《冬夜题□□□□》的诗写道:“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血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和肝……青史每翻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应是(  )

A. 红军长征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重庆谈判

 

(题文)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百团大战

 

(题文)歌曲中的历史。

歌曲一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歌曲二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

歌曲三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歌曲四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

歌曲八手足情,同志心。飞捷报,传佳音。英勇的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聚甘孜城。踏破岷山千里雪,高歌北上并肩行。

(1)歌曲一中“战略转移去远方”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歌曲一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2)歌曲二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红军面临着怎样危险的境地?在这一时刻,是谁提出怎样的建议,挽救了危机?

(3)歌曲三中,遵义会议是在哪年召开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4)歌曲四唱出了转移途中的哪两件重大事件?它们分别有何意义?

(5)“…………”处省略的还有哪些重大事件?请写出两例来。

(6)歌曲八唱出了哪一重大会师?这一会师有何意义?

(7)这一战略转移最终结果如何?有何意义?我们从红军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

 

(题文)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  )

遵义   ②瑞金      ③吴起镇      ④泸定桥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④③

 

毛泽东于1935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白雪、茫茫草地、涛涛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井冈山会师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以下关于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使红军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B. 它为中共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C. 它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它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 红军会宁会师

B. 巧渡金沙江

C. 吴起镇会师

D. 四渡赤水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