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下列毛泽东诗句中,与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图所示地点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金沙水拍云崖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C、更喜岷山千里雪

D、三军过后尽开颜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 博古    B. 陈独秀    C. 毛泽东    D. 邓小平

 

(题文)下面是某班同学自编的一首歌谣:“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

A. 五四运动    B. 中共成立

C. 井冈山会师    D. 遵义会议

 

长征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多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体现出(  )

A. 国民革命的光明前景    B. 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

C. 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D. 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

D. 百团大战

 

如下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

A. 193310 B. 193410

C. 193510 D. 193610

 

“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 第一次反“围剿”    B. 第二次反“围剿”

C. 第三次反“围剿”    D. 第五次反“围剿”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中外友好交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据记载,公元630年-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留学僧。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重用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留学僧僧旻、灵云、惠云等人,依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改革,……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朝哪位皇帝最早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其目的是什么?他“第一次出使西洋”是从哪里出发的?

材料四  纵观历史发现:从公元元年到公元2000年,中国领先了世界1700多年,只是输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在1700多年的辉煌历史中,唐朝达到了鼎盛,然而到了清朝时期,当欧美国家发生巨变时,我们的大清帝国却仍沉浸在孤芳自赏中,对世界 的形势浑然不知,从而逐渐与世界的发展脱轨,以至于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局面。据此,请探究以下问题:

(3)以两项史实说明唐朝对当时世界的影响。

(4)分析清朝逐渐与世界脱轨的原因。

 

材料一  这一场大战,自清晨直杀到深夜,双方死伤均极惨重,兀自胜败不决。……蒙哥左手一挥,鼓声立止,回头问左右道:“此人如此勇猛,可知道他是谁吗?”左首一个白发将军疲乏:“启禀陛下,这人就是郭靖。当年成吉思汗封他为金刀驸马,远征西域,立功不小。”蒙哥失声道:“啊,原来是他!将军神勇,名不虚传!”

——《神雕侠侣》

材料二  ……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约定:宋朝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此外,又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史,宋帝称辽帝为弟,宋辽为兄弟之国。……

——《澶渊之盟》

材料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二中的少数民族政权由哪个民族的哪位统治者建立?

(2)这首词表达了岳飞怎样的抱负?

(3)三段材料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②          ;③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1、2、3分别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2)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打击分裂势力,设立了新疆行省,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

 

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

 

下面图画内容能说明“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的是(    )

A. 《洛神赋图》    B. 《步辇图》    C. 《清明上河图》    D. 《天王送子图》

 

在《资治通鉴》中不可能看到的历史是(    )

A. 楚汉之争    B. 文景之治    C. 三国鼎立    D. 郑和下西洋

 

17世纪末,当沙俄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组织两次反击战打败沙俄的皇帝是(    )

A. 顺治    B. 康熙    C. 雍正    D. 乾隆

 

(题文)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    )

A. 唐朝末年    B. 北宋中期    C. 五代时期    D. 南宋时期

 

如果你想了解我国明朝时期手工业生产发展的情况,应该查阅(    )

A. 《农政全书》    B. 《天工开物》    C. 《水经注》    D. 《本草纲目》

 

下列不以属于清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

A. 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B. 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

C. 在中央设宣政院

D. 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

 

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亦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   )

A. 香港    B. 台湾    C. 澳门    D. 新疆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A. 西周    B. 秦朝

C. 元朝    D. 清朝

 

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这期间,被金灭亡的汉族政权是(    )

A. 辽朝    B. 北宋    C. 西夏    D. 南宋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 唐太宗统治初期    B. 唐高宗统治时期

C. 武则天统治时期    D. 唐玄宗统治初期

 

《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

A. 崇尚节俭    B. 重视农业    C. 整顿吏治    D. 生活奢侈

 

某校八年级(一)班举办了一次主题为“法在我身边”的演讲比赛,要求在演讲过程中叙述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请你对这次演讲比赛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

(1)(临时宪法的通过)

在1954年之前,作为临时宪法的文件是什么?它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2)(第一部宪法的确立)

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主与法制遭践踏)

刘少奇被批斗、批判

上图反映了什么事件中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民主与法制的回归)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5)(曲折发展谈感悟)

从第一部宪法的确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某校八年级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族大团结)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援,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国际新形象)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

第一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件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件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四件

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第五件

打破西方封锁斯中国的坚冰

第六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第七件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八件

倡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九件

全面阐述“和谐世界”理念

第十件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材料三: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1)材料一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什么制度?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实施了什么重大举措?

(2)材料二中第九件大事“‘和谐世界’理念”你是怎样理解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索,举一例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1978年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如何进行“变化和改革”的?

 

(题文)

材料一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

材料二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三  “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1)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根本原因何在?

(2)材料二中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材料三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含义是什么?

(4)回想过去,关注当今,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把握时代脉搏 担负历史重任)

阅读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A到B时期中国发生了两件改变土地性质的历史事件,请你列举并加以说明。

(2)认识中国的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请你用两句话概括B到F阶段的中国国情。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实现了这个美好愿望的时期是___________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目前,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以上四幅图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