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①

梅尧臣(宋)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赏析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铺一张纸,蘸几点墨,抒几卷云烟故事,写一段似水年华。曾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有的早已忘却,有的却永远定格心中,成为永恒的风景。请以“记忆中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 ;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

单之蔷

①想知道成语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各自出现的频率,有了像百度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工具以后,似乎变得容易了。在一个收录了41843条成语的成语网站中,春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102次;其次是秋,出现了97次,而且这两个字经常连用;包含夏和冬的成语,则分别出现了31和22次。总的说来,春和秋出现的频率在成语中远远超出冬和夏。

②说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修的史书《春秋》,这是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国历史的一部史书。据说那时春秋是史书的统称。看来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了,甚至代表年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秘密可能就藏在我国的气候规律中。

④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尤其是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四季变化非常明显,而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四季却并不分明。我国华南地区受季风影响,除了春夏秋三季外,有的地区还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气候,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大部分全年皆夏。我国华北、东北四季分明,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只有秋冬春三季,季节变化还远没有我国鲜明。总之,世界上中国的四季更替最分明。因此中国人喜欢用春夏秋冬四季说事,用春秋两季代替一年四季,用春秋表示年代,用春秋形象地代替历史,就不奇怪了,而且这也是中国的专利。

⑤但为什么用的是春秋,而不是冬夏?

⑥我查找了一下有关我国一年四季分布的文章和地图,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但全国有两个无夏区:一个是青藏高原地区,另一个是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有一个无冬区,即南岭与武夷山以南地区;还有一个位于云南昆明一带的四季如春区。这样大的地区或无夏或无冬,人们怎么能知道何谓夏、何谓冬?但是这些地方却大都有春有秋,或者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显然应该选用春秋,而不是冬夏。

⑦此外,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春花秋叶,满山如旗,夏与冬简直无法相比。

⑧另有一个原因也应该提及,就是中国四季的长度有这样一个特点:北方冬长,南方夏长,但无论南北,春秋都很短促。如长城、天山以北,冬季长达半年以上;广东、广西、海南岛,夏季长达半年以上,南海诸岛全年皆夏。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春秋两季特别短促,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就等于一个夏季或一个冬季的长度。有一年,我在长白山亲眼目睹了秋天的脚步是何等地迅速 。前一天还是满山青翠,一夜霜雪,绿叶结冰,满山皆白,冻得绿叶枯黄,迅速脱落,遍地速冻的绿叶铺满山谷。秋天就这样来临了。

⑨这种气候特点让我们的祖先对春秋之际自然界短促剧烈的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漫长的冬季和夏季则已经麻木。因此春秋作为一个词汇出现比冬夏的概率就多多了。

1.请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对春秋感受至深的主要原因。

2.全文阐释清晰,逻辑强。文章第段加点的“觉得”和“可能”两词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从说明的内容看,第段略,第段详,两段位置该对调吗?为什么?

 

(1)补写出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请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核舟记》的结构属于“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写,由评论引入要说明的事物,分写部分则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结尾总写,在事物概貌总述的基础上再作扼要评论,与开头呼应。

B. 《小石潭记》第二段,先总体写鱼的数量和“空有无所依”的状态,接着又采用特写镜头,写潭中的游鱼,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的“远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直接表现出潭水的清澈纯净,明丽的阳光透过清澈的潭水,阳光和潭水交融在一起。

C. 《小石潭记》有不少地方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写最初发现小石潭时,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潭上时候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景物染上人的感情。

D. 《桃花源记》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下列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小石潭里的鱼有一百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阳光向下穿透,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B.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情态。

D.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译文: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记之而去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 从者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C. 对联、题名篆文        怡然自乐

D. 箬篷覆                有良田美池桑竹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

B.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C. 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D. 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训练结束之后,体育馆内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他还在训练三分球投篮。

B. 受毒大米事件的影响,经调查,发现产自某地的大米销量下降了一倍。

C. 护士节那天,记者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访了许多护士的先进事迹。

D. 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可谓群星闪耀,而莫言无疑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金沙遗址博物馆里有很多先进的解说仪,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科技的方便在这里相辅相成

B. 法庭上,狡猾的嫌疑人极力为自己辩护,但他面对检方强有力的证据很难自圆其说

C. 《战狼2》展现了在那些分崩离析的社会,若旅客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多么幸运。

D. 春天来了,在阳光和雨水的关爱下,小苗行将就木,落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才。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   )

A.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浮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B.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换。

C. 假定是暖融融的春霄,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

D. 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慢(dài)      杂(rǒng)   (pàn)     暗(huì)

B. (kān)      途(zài)    (qiáo)   (piān)

C. (hái)       皱(zhě)   石(yǔn)     默(jiān)

D. 午(shǎng)    (ǎi)     裂(jūn)     (shí)

 

天空是白云的舞台,在那里,白云可以尽情勾勒出千态万状;丛林是飞鸟的舞台,在那里,飞鸟可以自由展示悠扬宛转的歌喉;剧场是演员的舞台,在那里,演员可以逼真地演绎人生的百态;生活是我们的舞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焕发出独特的风采……请以“舞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一块地的怀念》,完成小题

一块地的怀念

刘静峰

⑴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⑵那时这块地就是庄稼地。一年四季,这块地都很忙。

⑶春雨滋润着田野。麦子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华丽。眼见得麦子抽穗,麦田由绿而黄,金黄遍野,麦浪滚滚。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成熟的味道。麦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的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

⑷庄稼的色彩就是大地的色彩。麦子在轰隆的机器声里完成了生命。这块地的庄稼也会接茬长,没有间断。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窝里,只露两片叶芽,张开的手掌,如祈祷的仪式。玉米此时应该是个女巫,念动的是大地咒语,立的草睡的草能听见,爬的虫飞的虫也能听见。这些田野里以及田野以外的事物都会听从这咒语的召唤。

⑸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纽,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能呼吸到来自庄稼身上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

⑹这样的美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和繁衍,同时,也触动了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天真、纯洁。人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⑺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庄稼没有竞争力。庄稼地被许多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眼光瓜分成一个个楼盘,就像一个弱女子遇到残忍的强盗马上溃不成军,支离破碎。这块庄稼地成了最后的黄金,谁都想分一杯羹。价格也因为处在城市内部而急速飙升。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被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⑻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在土丘上长得蓬蓬勃勃。整块土地失去了原来庄稼具有的纯净的植物气息,到处弥漫着无序和放荡的味道。玉米秸秆成为这块地最后的记忆,此后这里只有林立的高楼。一切大地拥有的丰富韵味都消失,只有单调的尘世喧嚣盈耳。没有了建筑的地方,是野草的乐园。庄稼依靠人力与野草争锋,庄稼没有败过。没有了庄稼,野草开始肆意扩张。高高低低的土丘上,野草安营扎寨,野蛮地殖民。

⑼这块地最终的归宿,就是一片巨资搭建的楼台。它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本性就消泯了。农人多少年养熟的土地,现今只有僵硬的质地。即使若干年后此处复归还原,也不知需要多少年可以治愈伤痕。

⑽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机。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的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各种各样庄稼的地的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

1.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一个镜头:“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上空了……”本文也有这样的文字:“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窝里,只露两片叶芽,合十的手掌,如祈祷的仪式。玉米此时应该是个女巫,念动的是大地咒语,立的草睡的草能听见,爬的虫飞的虫也能听见。”试比较这两处景物描写在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异同。

2.文章题为“一块地的怀念”,请结合文中相关文字,概述作者具体怀念了“这块地”的哪些方面?

3.“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本性就消泯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内涵 ?

4.分析探究文章结尾处的“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这句话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阅读《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回答小题

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

⑴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并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放射性,并不是所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成为“稳定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⑵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很大金属,像鈈、铀、镭等,都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锕系元素和镧系元素以及铀元素全部带有放射性。另外某些原子质量小的同位素也带有放射性,如碳14、钴60。

⑶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全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衰变的时候,可放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对人体危害不大,而γ射线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会诱发人体基因突变。

⑷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换言之,半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鈈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半衰期越短,

⑸经过连接的几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1/2、1/4、1/8,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数量的减少,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的减少。

⑹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性能够破坏活的细胞,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在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消灭微生物,并且可以用来杀灭癌细胞等。放射线也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它可以用来观察固体内部的目标,就像x射线那样用于病灶的检查。在工业上,放射性也很多应用,例如用β射线来测量纸的厚度,用γ射线照片来检查机器内部结构等。

⑺当然,如果应用不当,核辐射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选自《中学科技》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选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3.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下面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人体基因突变是受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衰变时放射出的γ射线影响造成的。

B. 原子质量大和原子质量小的金属都可能带有放射性,一般来说原子量大的金属放射性更强。

C. 医学上,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但不会对人体造成其他方面的伤害。

D. 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虽然很长,但由于它的活度越来越小,所以它对人类与自然的影响不大。

5.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古文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②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③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④有不至。

(节选自《新序》)

[注]①稷:人名  ②傲:轻视。  ③庸:岂、又。  ④靡:没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         

(2)后倾覆_______

(3)一日三至不见也 ______       

(4)亦其士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

3.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填空。

(1)正如文段(二)齐桓公所认为的那样:有才能的人往往清高而“傲爵禄”,文段(一)中诸葛亮在表明心志时说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二)画线句“桓公犹下布衣之士”中的“下”字的意思可以用文段(一)中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解说。

4.从以上两个文段来看,刘备和齐桓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两个文段各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古诗阅读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辛弃疾说自己写的《破阵子》是“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综合性学习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北京“两会”上,防治PM2.5污染物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虽然PM2.5已经成为热门词汇,但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请你作为科普宣传员,完成下列宣传任务。

(1)依据下面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PM2.5为什么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材料】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主要产生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科学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2)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依据下面两则材料,说明我国监测PM2.5的意义。

【材料一】

201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展示了长期以来全球PM2.5的分布状况。这张2001- 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地区。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材料二】

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监测PM2.5的指标。而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空气质量准则》后,很多国家已根据各自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对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加入PM2.5的监测。

(3).利用从以上材料中获得的知识,围绕“从我做起,让油城的蓝天更蓝”这一主题,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倡议。

 

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者,国恒亡。(《孟子》)

(2)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律长征》)

(3)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春望》)

(5)刘禹锡的《秋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静中有动,表现了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6)李白的《行路难》中表达诗人倔强自信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句中的甲、乙、丙、丁是名著中的四个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甲】的辟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哄骗罗刹女。

夜里家中失火了,【乙】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拦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

【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他曾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快到收割的时候了,麦子长得至少有十多米高。【丁】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

A.甲:红孩儿      乙:外祖母        丙:列夫·托尔斯泰      丁:尼摩船长

B.甲:牛魔王      乙:外祖母        丙:列夫·托尔斯泰      丁:格列佛

C.甲:牛魔王      乙:格里戈里      丙:贝多芬              丁:尼摩船长

D.甲:红孩儿      乙:格里戈里      丙:贝多芬              丁:格列佛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B.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C.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 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B. 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C. 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窒息的暴行。

D. 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 píng______,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田pǔ_______纵横,道路津梁,无不______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幅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馆阁楼台,隐约______错,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按要求完成作文

网络热词“贫穷限制了我的想像力”虽是一种调侃,但也蕴含一定的道理。许多因素遮挡了我们的眼睛,局限了我们的认知。某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你认为的,会变得不一样。“原来”,是一种顿悟,是一种发现,是一种成长……

请以“原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古人讲究“炼字”,为得一字,反复推敲,苦心锤炼,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今天,我们走进古诗词,感受古人的”炼字”艺术。

(1)下面诗句中,对关键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 “见”字写出诗人采菊时无意中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心境。

B.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 “直”字写出了这缕孤烟直上青天的劲拔之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之情。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象变化,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独守空闺的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憔悴悲伤的形象。

(2) 因一字而成名的宋代词人宋祁被誉为“红杏尚书”,他在《玉楼春•春景》中讴歌春色,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请你为他的诗句补写一字,并说说你填写此字的理由。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________

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你不冷漠,世界就温暖

燕子

①一入冬,租住的房子暖气就不热。一天,我拨通了维修工的电话,对方问清楚我的住所,然后说他得40分钟才能赶过来,便匆匆挂了电话。 

②半个小时过后,响起了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个工人模样的中年男人。他气喘吁吁地进屋,我说:“看把您累的,刚才电话里忘记叮嘱您路上慢一些,车多,注意安全。” 男人笑了,说:“冲你这句话,一定得给你修好暖气。” 

③接下来,男人给每组暖气放气。放完气,男人的表情显得有些尴尬:“不好意思,能不能用用你的卫生间?” 

④“没有关系,您可以用。” 

⑤男人进去了,却不见出来。我猛然想起马桶漏水,家里一直接水管里的水来冲马桶。于是我喊道:“您不用冲,我来处理吧。” 

⑥门开了,男人出来了:“我已经给你把马桶修好了。” 

⑦我心想这真是个意外之喜。抬头一看,男人额头和鼻梁上都亮晶晶的,我赶忙递上了一杯水,男人接过来,一饮而尽,连声说着“谢谢”。 

⑧男人又到各房间查看暖气,发现还是不热,又去楼道里查看。半个小时过去了,男人进来说:“应该能热了,如果不热,我再过来处理。”说完,转身要走。 

⑨我说:“您洗洗手再走吧。” 

⑩“不用洗了。”男人说,“干我们这个活儿的经常是这样。” 

“别,您来的时候干干净净,走的时候怎么能脏兮兮的呢?您还是洗干净手再走吧。”

男人不再坚持,洗手之后愉快地与我道别。我叮嘱道:“路远,车多,注意安全。”刚一出门,男人竟然吹起了口哨,我侧耳聆听,那是一首欢乐的曲子。我想,此刻,男人的心中一定荡漾着快乐的涟漪,一波,又一波  

也是一个隆冬季节。一天中午下班后,狂风刮得正猛,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我骑着自行车逆风而行,异常艰难。 

走了不到一半路,突然,车轱辘无法转动,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我一边诅咒着这恶劣的天气,一边小心翼翼地推着车。路上鼓起的黑冰像一道道狰狞的伤疤,让人看了不免胆战心惊。一不留神,我重重地摔了一跤,车把歪了,车筐变了形,衣服上也脏兮兮的。 

我狼狈不堪地推着车,好容易把车推到修车铺。修车师傅正要收摊,看我过来,停下来,拿出工具简单地帮我处理了一下,说:“能骑回家,等天好的时候再修吧。” 

我问:“多少钱?” 

“这点小活儿不要钱,你赶紧走吧。”说着,又埋头收拾工具。 

“那怎么行,这天寒地冻的,您出来工作多不容易。”说着,我把五元钱递了过去。 师傅推辞,我还是塞进了他的衣袋。 

正要转身离去,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师傅一把扯住了我的车子:“你等等。”说完,走到前面来,把车把扭正了,把车筐也修好了,然后把车子往前推了几步,拿出扳子又给紧了几个螺丝。 

“你走吧,这回车子好骑了。”师傅笑眯眯地说。 

我骑上车,果然轻快无比。风依旧刮得很猛,雪花依旧洋洋洒洒地飘落,但是我的心中却感到异常温暖,觉得这天地苍茫中自有一种温暖诗意在静静流淌。 

曾经听不少人在抱怨,说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从来不这样认为。相反,于我而言,生活中的小美好小幸福俯拾即是,犹如芬芳缤纷的花儿时时开在心田,让我感到人心的温度和生活的亮度。 

其实,只要你愿意付出爱,你也会得到爱的丰厚回馈。要知道,你不复杂,世界就简单;你不污浊,世界就纯洁;你不冷漠,世界就温暖。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改动)

1.小说以“你不冷漠,世界就温暖”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品析下列句子

(1)此刻,男人的心中一定荡漾着快乐的涟漪,一波,又一波。(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风依旧刮得很猛,雪花依旧洋洋洒洒地飘落。

3.文章第段写道“一不留神,我重重地摔了一跤,车把歪了,车筐变了形,衣服上也脏兮兮的。”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暖气的男人和修自行车的师傅在性格上有哪些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人民日报》2017年4月21日)

1.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析下列句子

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4.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题文)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 “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用一个“异”字统领,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奇异辽阔壮美。

B.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悠悠的羌笛声和遍地的白霜表现了边塞的寒冷和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征人们思乡忧国的惆怅情怀。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没有建立军功无法回家的矛盾心理。

D. 这首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阙写思乡之情,情景交融,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题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3)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望江南》)

(4)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漫步古代经典,智者的谆谆教诲如黄钟大吕,指引、警示着我们。孔子认为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诸葛亮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诫子书》)告诫子辈享乐和暴躁无益于陶冶性情。

(6)文人墨客喜欢纵情山水,返璞归真,请写出有“山”又有“水”(分别在上下半句中)的连续两句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_________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 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⑤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A. ③⑤①②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①⑤③②④    D. ③⑤④①②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