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现代文,完成下面问题。(16分) 回家是一种感觉 章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归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记忆。我们曾站在这扇窗下,梦想着外面的世界。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找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次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为”,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那么还为了什么呢?(不超过10字) 2.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3分) 3.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并说说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6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10分)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③其馀。”上④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⑥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节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匡:辅助。②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③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④上:指汉成帝。⑤张禹:汉成帝的老师。⑥将:拿。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⑧辑:连缀。⑨旌:表彰。 1.用“/”给文中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1分) 于 是 左 将 军 辛 庆 忌 免 冠 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①亡( ) ②已( ) ③易( ) 3.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2分) 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 5.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2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问题。(4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以标题和内容看,这首诗歌所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2分)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绪?(2分)
填补空缺或按要求填空。(8分) 1. ,天光云影共徘徊。 2.绿树村边合, 。 3. ,清风半夜鸣蝉。 4.客路青山外, 。 5.我国把端午定为法定节假日,说明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请写出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 。 6.《论语》中“ , ”两句告诉我们向他人学习时,应明辨优劣,善于选择。
综合性学习(6分) 家乡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现在一批久居异乡的老人回到家乡旅游观光,学校安排你去接待,相信你一定会做得非常出色。 1.在欢迎仪式上,请你致一段简洁得体的欢迎词。(2分) 2.几十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请你用一句话展现家乡的变化或成就。(2分) 3. 请你介绍一个家乡的节日习俗。(2分)
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志。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教训惨痛。吉安市文明办和有关部门于近日共同发起“我爱斑马线”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探究下列材料,简要写出你的发现。(2分) 材料一:据报道,2006年1月至10月,吉安市有近20人在过斑马线时遭遇车祸死亡,100多人受伤。南方某小镇上半年有8人在斑马线上被车撞死。 材料二:《江西日报》记者现场观察发现:约30%的车辆距斑马线很近时才减速让行,约40%的车辆由于行人已先让开而快速通过斑马线,约30%的车辆强行从斑马线上的人逢中穿过。 材料三:来自广州的调查结果表明,约20%的行人认为,斑马线上就该车让行人,不管前方是红灯还是绿灯;约50%的行人认为,走在斑马线上就安全了,怎么走都可以。 探究发现: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朵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 ,婉约 ,粗犷 ,细腻 ,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下列字形和划线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作文(30分) 题目:我多想 要求:(1)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题目。(13分) 你是别人的一棵树 黄兴旺 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一天夜里,他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就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 自尽前,他嚎啕大哭,细数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挫折。崖边岩石上生有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种种经历,也不觉流下眼泪。人见树流泪,就问道:“看你流泪,难道也同我有相似的不幸吗?” 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你看我,生在这岩石的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终年营养不足;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得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 人不禁与树同病相怜,就对树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苟活于世,不如随我一同赴死吧!” 树说:“我死倒是极其容易,但这崖边便再无其他的树了,所以不能死呀。”人不解。树接着说:“你看到我头上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它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可咋办呢?” 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悬崖边退了回去。 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再渺小、卑贱的人,对于有的人来说也是一棵伟岸的树。 ——选自《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8月9日 1.作者为什么说:“你是别人的一棵树?”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4分) 2.悬崖上的树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3分) 3.请分别概括“人”与“树”的象征意义。(2分) 4.说说划线词语的具体含义和划线句的含义。(4分) (1)人不禁与树同病相怜,就对树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苟活于世,不如随我一同赴死吧!” (2)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几年,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是给他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本文略有改动) 1.你能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含蓄地表达对苏东坡热爱、崇敬之情的句子吗?(2分) 2.本文是如何由眼前实景过渡到抒发历史情怀的?(2分) 3.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说“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4.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6分) 5.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书要成诵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讽④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赐为温国公称号。②下帷绝编:“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指孔子研讲《周易》,把穿筒的熟牛皮翻断好几次。即“韦编三绝”。这里是说司马光勤奋。③迨(dài):等到。④倍讽(bèi fěng):“倍”通“背”,讽:背诵。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 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3分) ①患( ) ②尝( ) ③或(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对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本文主要告诉读者司马光小时记忆力不好。 B、文章主要表达其他人学习爱偷懒,而司马光很用功。 C、文章主要是说司马光聪明过人,背过的东西终身不忘。 D、作者也赞同“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 5.你赞成“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吗?说说理由(2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4分)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①引:古代的一种诗体。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征?(2分) 2.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2分)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岁寒, 。 2.明月别枝惊鹊, 。 3. ,夜泊秦淮近酒家。 4.乡书何处达? 。 5.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以“ , 。 , ”的诗句表达了老当益壮的胸怀。
综合性学习 从“山寨手机”开始,“山寨文化”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关于这一现象,人们众说纷纭。下面是从网上论坛选的几则帖子,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月光:2009-06-10 10:30 山寨精神是服务大众的民族精神,是藐视垄断的挑战精神。①我们现在太需要“山寨”了,山寨手机为中国百姓节俭了多少积蓄! 土豆:2009-06-10 10:41 好,什么时候再来个山寨房子,好让房价回到它的应有价值。 爱国者: 2009-06-10 11:02 什么山寨精神?②仿造假冒伪劣产品,“山寨”其实是一种摹仿和恶搞。其产品只为迎合庸俗的草根需求,误导大众,让真正的主流文化失去生命力。 山寨粉丝:2009-06-10 11:23 存在即合理。③“山寨”能否大行于天下,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山寨文化也应宽容一点,许多看似低俗的大众文化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创造力。 1.根据以上帖子的内容,简要概括“山寨”产品的特点。(2分) 2.以上帖子中标序号、画横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任选两处,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2分) 3.请先用一句话概括论坛中网友们争论的焦点,然后围绕这一焦点参与讨论,用生动的语言发表你的见解。不超过30个字。(2分)
观察右图,按要求答题。(2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的内容。(40字以内)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井冈山报》2011年9月15日讯:据市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中秋”放假期间,上井冈山旅客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多。 。 A、其中三湾接待了1.2万人次的游客 B、三湾共接待了1.2万人次的游客 C、仅三湾就接待了1.2万人次的游客 D、三湾只接待了1.2万人次的游客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 。 ①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暧 ②要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的进程 ③要贯彻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 ④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等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 A、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B、他们把我们带到家里,热情款待。 C、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D、这支队伍大约有四十人左右。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一定要把教室打扫干净,这是班主任赋予我们的任务。 B、陈水扁公然宣布中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无疑是玩火自焚。 C、超市里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D、新资金的注入,使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发了改头换面的变化。
下列字形和划线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顷刻(qǐng) 更胜一筹 牙龈 头晕目眩(xuàn) B、宽恕(sù) 海天相吻 脸颊 难逃厄运(è) C、沉淀(diàn) 绝处篷生 点缀 津津乐道(jīn) D、响晴(xiǎng) 德高望重 伫蓄 猝然长逝(cù)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40分) 题一:请以“假如再给我一次 (机会,失败。尝试……)”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一个操劳了一生的母亲,不穿金,不戴银,每日依旧辛劳不辍,笑呵呵地说:“全家平平安安呐,比什么都让我幸福。”一个下岗女工说:“谁能给我一份工作,我可知足了。”一个小保姆说:“主人家信任我,不见外,我就觉得快乐。” 是啊,生活是泥泞,是沼泽,令我们痛苦不堪;生活又是一首诗,一幅画,让我们快乐如神仙,而这一切的一切关键看你的心态。请以“善待生括”为话题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如选题一,请将文题补充完整;如选题二,围绕话题自拟题目。 (3)不少于500字。 (4)书写工整、规范。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拉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骇,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2.文章第⑤段中划线的“欣然”和“循规蹈矩”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欣然: 循规蹈矩: 3.文章第⑧段加点的“你”指代什么?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3分) 4.“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第⑨段主要写了“我”的哪些忧虑?(3分) 5.“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中“琼浆”“醍醐”在文中共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3分)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②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①挞:用鞭棍打人。②然:通“燃”。 1.用“/”划出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夜则然糠自照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3分) (1)见赋乃止( ) (2)见而异之( ) (3)父使驱田中雀( )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 4.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用自己的话概括顾欢勤学的事迹。(3分) 6.这则故事,在学习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2分)
古诗文阅读(19分)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4分)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最香醇的茶值得永远品味,那便是母爱。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在母亲节来临之前,班上准备开展了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10分) 1.为营造活动的氛围,请你拟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2分) 2.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先分成不同专题活动小组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然后将开展全班交流,下面请你完成全班交流的步骤。(4分) 步骤一:主持人致开场白并宣布活动开始。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主持人致结束语并宣布活动结束。 3.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对中央电视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很感兴趣: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看见妈妈正在给奶奶洗脚,于是也端着不断溢出的半盆热水走到他妈妈面前,用欢快、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您洗脚。”请你谈谈同学们为什么对这则公益广告感兴趣?(2分) 4.2008年母亲节刚过,我们伟大的母亲——祖国却经历着磨难,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震撼中华。请你写一句话为最伟大的母亲祝愿。(2分) 示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阅读下列格言,写出你对机遇的理解。 命运之神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佚名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人之抛弃机会,绝对多于机会抛弃人。——佚名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泰戈尔(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对对联很讲究情境,有些看起来很难对的对联,一旦有了某种情境,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清代有一书生一次在湘江边游玩,看到橘子洲(也叫“水陆洲”)边停泊着一只小船,一会儿小船划走了,于是书生出了这样一个上联: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因上联有许多同音字,还运用了顶真修辞,书生一时也对不出下联来。过了一年,书生进京赶考,在京城里看到一座高楼,挂着一个匾额叫“凌云阁”,楼的飞檐上落着一只鸽子,下面游人嘴杂,鸽子受惊而飞,书生触景生情,马上对出了下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