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时,开始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初在部分科目,后向所有科目渗透。

材料二   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时任尚书令的左雄提出“改察举之制”,主要内容是:(一)“限年四十以上”。(二)“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又提“先诣公府”的办法,先在中央公府初试,再由尚书省复试。

——摘编自《解密:察举制度在东汉时期有着什么样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光武帝与汉顺帝时左雄“察举制”改革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顺帝时左雄“改察举之制”的主要创新之举。(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这使得欧洲原本破碎的心脏被整合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建立的大陆均势,改变了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力量均衡。但是新成立的德国并没有意识“强者遭妒忌”的现实政治逻辑,因而在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中德国所陷入政治困局和外交失败就直接证明继续奉行普鲁士时期的低姿态外交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迫使德国统治者必须以现实政治的眼光推动外交战略转型。

——摘编自李大为、包艳玲《浅析1871年德意志统一初期的外交战略转型》

材料二   李俊阳《德国的统一:1989-1990》目录,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德国统一的背景

1.逃亡联邦德国的浪潮

2.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经济比较

3.昂纳克时代的结束

二、震惊世界的举动——柏林墙一夜之间打开

1.建造柏林墙的历史背景

2.在柏林墙开放的最初日子里

三、动荡中的民主德国——统一热不断升温

1.民主德国政府与统一社会党上层的更迭

2.德国统一的计划

3.民主德国第一次自由大选

四、梦想的实现与破灭——货币、经济与社会联盟

1.关于货币兑换率的讨价还价

2.货币、经济与社会联盟的实行

3.西德马克下的民主德国经济

五、欧洲的警觉与不安——统一的外交活动

1.“2+4方案”

2.打消西方盟国的顾虑

3.德波边界问题

4.德国中立还是属于北约

(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德国1871年统一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0年两德统一的主要原因和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材料,从材料一、材料二选取一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角度和论证的内容必须联系题中两则材料,角度准确精当,分析简明扼要。

 

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隋唐时期,自然科学很受重视,人们做官不一定都走尊孔读经一条路。到了元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尊孔读经的人被称为“名士”;从事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是只有“雕虫小技”的“小人”。

——摘编自赵显明《试析程朱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欧洲,从14世纪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的西芒托学院、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等。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摘编自J·B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元明时期“科学和技艺”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1990年,苏联社会学会会长塔扎斯拉夫斯卡娅在苏联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的“大型研讨会”上宣称,与会者一致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体制的根本区别,根本上就是不存在;此看法在当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这表明

A.苏联的社会性质已经剧变          B.戈尔巴乔夫改革理论转向

C.苏联学术界导向趋于偏激          D.此看法成为苏联解体根源

 

观察边《奥巴马的8250亿美元经济计划(单位:亿美元) 》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奥巴马与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相同之处是

A.减轻企业税收         B.全面干预经济

C.建立社会保障         D.创造就业机会

 

作为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一国际组织

A.在解决争端时可采取法律性强制措施      B.是区域间自由生产、自由贸易的典范

C.由美国、中国等23国创立于1947年      D.增强了美、加、墨区域集团的实力

 

学者马书芳指出,20世纪初的俄国“不仅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前提,而且其社会政治条件也已形成”。这里“社会政治条件”主要是指

A.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明显优势         B.阶级力量对比有利于无产者革命

C.临时政府已经失去民支持         D.资产阶级人数多,但政党过于软弱

 

边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藏名画《希阿岛的屠杀》(1824年),这幅名画中,画家把全部精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姿态,把复杂动荡的场面及挣扎惊恐的场景,处理成前景与远景两个层次,以彰显人性与人权。此作品创作风格与下列哪一描述相一致

A.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

B.它力求恢复古典美术的传统,追求古典式的宁静,重视素描,强调理性

C.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偏重想象

D.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主要把身边的琐事、见闻和自然风景作为题材

 

某学者的论文题目是《论1787年美国宪法制订的民主性基础的缺失》,其论证的论据应该是

A.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国家         B.对黑人和印第安人推行种族歧视

C.曾经长期受到英国野蛮殖民统治         D.宪法借鉴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精华

 

康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知的物自体,人类是理性无法认识,人用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数学的代数和几何,人的认识能力由于物自体作用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知觉,然后知性运用范畴去整理这些杂乱的材料,使之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康德

A.重视理性,主张运用知性认知世界       B.认为世界是无序、杂乱无规律的

C.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和经验主义者         D.认为理性是必然的、科学的知识

 

观察下列示意图,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东方从属于西方之势已经形成        B.英国亚洲海外贸易发展迅猛

C.荷兰海上马车夫地位未曾动摇        D.欧洲世界中心的地位由此产生

 

“罗马人也完全是根据私人权利的准则来看待君主权利的,换句话说,他们把私人权利看成国家权利的最高准则。”恩格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

A.罗马法已经明确了天赋人权的理念        B.罗马法其中包含了平等公正的思想

C.罗马法规定人权与国家权利相等同        D.罗马法保护罗马境内的民众的权利

 

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苏格拉底能够担任陪审官主要是受益于

A.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          B.梭伦创立陪审法庭并崇尚智慧

C.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公民达到顶峰        D.古代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包容性

 

据报道,2015年10月22日,联合国预算分摊委员会估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16年联合国维和行动预算中分摊比例将从第6位升至第2位,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中国对外推行“无敌国”外交和不结盟政策

B.中国始终坚定地履行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C.主权原则是中国对联合国政策的首要原则

D.中国对联合国的政策和立场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met电子邮箱节点,连通了Intem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向德国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B.标志着新中国进入到“信息时代”

C.为新中国研制巨型计算机奠定基础     D.说明中国信息技术开始赶上世界水平

 

观察下面的《中国20世纪50—70年代末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对图中的解读,正确的是

A.时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经营

B.时期产量增长与“一五”计划建设密切相关

C.时期产量变化的对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

D.④时期产量增长取决于江青反党集团被粉碎

 

20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

A.在万隆会议上得到了亚非国家支持          B.得到亚非国家支持却面临美苏威胁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D.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获支持者寥寥

 

1954年2月,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这一思想

A.成为新中国教育的核心理论              B.有利于新中国教育方针形成

C.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D.促使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二十日的《正言报》有报道:“财政经济紧急处分:总统昨以命令公布,实行金本位限期收兑法币及流通券。制定四项办法(金圆券发行办法等)同时颁布施行。”该报所报道的事件,最终结果是

A.有利于抵制经济危机                  B.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C.恶化了国家经济形势                  D.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

 

毛泽东在一片文章中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著名论断。文章指出本本主义的危害,即“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这篇文章

A.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典型作品       B.标志着毛泽东的思想已经成熟

C.体现了毛泽东对农民阶级的认识         D.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续发展

 

史料记载,中华民国二十七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毙伤敌近14万人。此战意义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军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无论从技术视觉,还是从制度史视觉,都不难发现这是一场不对称的前现代对现代的战争,也是一场注定必输的战争。作为一个不能实现全方位现代化的国家,其前现代化的主要成果是

A. 经济发展近代化

B. 政治制度近代化

C. 工业技术近代化

D. 军事技术近代化

 

姚莹与林则徐、魏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崇拜程朱理学,但“耽误性理,兼怀济世”。思想家陆以湉评论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由此,可以推断姚莹的主张是

A.重农抑商                   B.经世致用

C.君主立宪                   D.盲目排外

 

下面是元朝国家行政机构示意图:这一示意图可以用来说明

A.元朝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C.国家监察体制日益严密         D.民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史记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某城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学者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这主要是因为

A.中正官有授官职责                  B.任命权完全归于皇帝

C.中央政府掌控任官权                D.选官关键在于内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对儒生也礼贤下士、礼遇有加。这表明

A.儒学理论在当时得到采纳           B.学在四夷、民间是普遍现象

C.百家争鸣使儒学广泛传播           D.它只是诸侯的一种政治姿态

 

商朝青铜器常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作为造型,它的纹饰所呈现出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商朝统治者监制的这种青铜器造型及纹饰

A.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信仰        B.目的是树立统治阶级的权势

C.是青铜器铸造水平低下的表现      D.反映出商朝贵族的宗教崇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947年

印巴分治

1948年

以色列建国

1948~1994年

南非种族隔离

1954~1962年

阿尔及利亚解放战争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6年

苏伊士危机

1958年

中国大跃进运动

1960年

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

1963年

非洲统一组织建立

1964年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

1948~1982年

阿以战争

1980~1988年

两伊战争

1990~1991年

海湾战争

1997年

英国将香港移交给中国

2003年

美国抓获萨达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及启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