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有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 

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       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

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       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 

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          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因为如果有价值之人发言并且担任议事会成员,这对于和他们同样的人会有好处,但对大众却没有好处。现在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站出来发言,当穷人发言时,他就会寻求他本人以及和他相同之人的利益。……他们(雅典人)认识到尽管穷人无知而贫穷,而有价值之人出色而智慧,但前者的好意要比后者的恶意带来更多的益处。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能建成理想的城邦,但却非常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该观点( 

A.说明了直接民主制的封闭性          B.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C.肯定了雅典直接民主制              D.奠定了代议制的理论基础

 

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 

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

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

 

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的多。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肯定是发了疯。”据此,可得出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 

A.主权在民的民主             B.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纯粹的民主

C.城邦式的直接民主           D.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40年4月7日,英国议会就是否同意政府对华战争的决议案进行了激裂的辩论,一派主张对付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一派对发动战争后,“对于封锁约1000或1000多英里海岸线的结果,表示某种怀疑”而加以反对。经过激烈的辩论后,以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派兵侵略中国的政府对华政策。

1840年8月,义律率英舰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等办理禁烟之事不善引起英军入侵。9月,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君主政体有何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又有什么不同?( 8 分)

(2)中、英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各是如何做出的?两者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6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问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 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第5表  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果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3)材料三的规定和材料二的原则有矛盾的地方吗?如果有,请具体指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的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处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材并三:自奏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乒嗣君并不许立及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负责起草诏令的应是嘟个职能部门?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2010年,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组建内阁,就任英国首相。下列对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王远离政党纷争,只是国家名义的象征

B.首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并控制立法大权

C.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D.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曾建立了共和制,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错误的是

A.革命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          B.符合英国的国情

C.封建势力在英国的复辟成功        D.是各阶级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走得是最顺利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

A.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B.“光荣革命”的胜利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两党制的形成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

A.保护弱者          B.人人平等

C.公正合理          D.注重证据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 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雅典文化繁荣与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相同原因是

A.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B.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C.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D.君主专制的加强

 

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可能发生

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

②公民德力西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诉

③稚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雅典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④公民沃尔墨迪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

C.②               D.③④

 

据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已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立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己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下列措施有利于限制地方势力的是

①秦朝实行都县制    ②汉武帝推恩王侯子弟

③汉武帝设刺史      ④宋太祖派文臣管理州郡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