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 推行三长制

C.实行均田制        D.制定俸禄制度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

A.入主中原的愿望               B.实行汉化政策

C.改革的坚强决心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内容有关(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战国策· 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 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

C. 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D.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战国时期,最能体现封建性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是

A.效仿秦国,变法风潮起                B.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C.逃亡者“耕豪民田,见税什伍”        D.封建城市的兴起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一主张的实行,主要打击了

A. 贵族                B. 商人

C. 新兴地主           D. 农民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世袭特权)遭到新的失败”。这是对雅典哪次改革的评价(     )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苏格拉底改革

 

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

①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②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③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梭伦改革使雅典确立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商鞅变法却使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     )

A.西方有民主的传统,东方有专制的传统

B.从历史上看,东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

C.东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D.自古以来西方的制度就比东方的先进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后的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          B、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C、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                  D、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两项改革法令(    )

①都从稳定统治秩序出发   ②都体现了对人身权的重视

③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④都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反映梭伦(   )

A.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B.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C.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D.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导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源是

A.政治上权力的不平等                 B.经济上平民处于受剥削地位

C.平民易因债务问题沦为奴隶           D.贵族政治专权与经济压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

——《理台末议》

材料二  清朝收复台湾以后,施琅对郑氏家族没有采取报复手段,还亲自到郑成功庙致祭。但施琅此时的表现既有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也不无清廷约束的结果。因此,全面肯定他此前的作为既无必要,也不合理。

——葛剑雄《如何评价施琅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施琅的管理政策,并指出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施琅的历史贡献,并说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沙龙从黩武主义者到务实主义者的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阿以和平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东战争发生五次,流血冲突半个世纪,这是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没有的独特现象。巴勒斯坦人民的顽强斗争促使沙龙的思想发生变化,使他认识到巴勒斯坦人是打不服的,不让出侵占的土地,以色列是不可能得到安宁的。2014年1月11日,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去世。下面为沙龙病逝后各方反应的汇总:英雄还是屠夫?

巴勒斯坦:极度高兴欢迎“残暴之人”死去

以色列:有争议的伟大斗士和领袖

以色列国土报:矛盾沙龙-好的、坏的以及丑陋的

BBC中东编辑:地位重要却充满争议

卡塔尔半岛台:沙龙——和平的敌人

CNN:总是站在战争与政治前线的人

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屠夫的故事结束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龙的态度为何会发生转变。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各方对沙龙的评价。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洲各国解决的是“上”与“下”的问题,而美国解决的是“大”与“小”问题。因为欧洲有悠久的历史,差异性是长期的历史残余物,美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形、气候和地理差别造成的。欧洲解决的是纵向问题,美国解决的是横向问题。最终,欧洲解决的是历史问题,先由中央成功控制地方后才建立中央权威,而在欧洲看来,美国则是倒置的,先有地方主权,为维护整体利益,才产生中央政府。

宪法修订案第14奈规定: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也就是说,对于州权而言,是“限制而非授予”(Limitation-Not-Grant),联邦政府的权力是“授予而非限制”(Grant-Not-Limitation)。

——张淑娟《美国1787年宪法背景探析》

(1)根据材料,指出欧洲“上”与“下”和美国“大”与“小”问题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形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不害,郑国人,其政治思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他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循功劳,视次第”及“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可见其改革也是实行赏功任能的官僚制度和封建集权制,以取代世卿世禄制,并实行“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和要求官吏“治不逾官,虽知不言”,安分尽职的官吏管理制度。

不过,申不害的改革颇不彻底,过分强调统治权术,而法制不足,虽制定了一些新法,但旧法没有明令废止,造成“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改,而后君之令又下”的混乱局面,这就削弱了法制的作用,加之申不害本人重以法治人,而不能严格以法律己,韩昭侯面对“法度甚不易行”的局面对改革也不甚坚定,这都必然影响新法令的贯彻执行。

——摘编自刘德清《变革中的春秋战国》

(1)根据材料,概括申不害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分析申不害改革的不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

外务部(1901年)

人员组成

设总理大臣(以军机大臣兼任)等

设专职大臣五人

下设机构

英(兼办奥匈及西洋各国)、法(兼办荷兰等三国)、俄(兼办日、蒙等)美(兼办德、意等八国事物)、海防五股和司务厅、档案房。并设附属机构和同文馆和总税务司

办理外交事务的四司;掌编译、新闻及储才的机构;掌管文档及内部事务的机构

职责

通商事务、外交事务、贸易和边界事务及其他对外交涉事务

条约的签订和履行,派遣和管理驻外大臣,保护外商、外侨和教士,办理各种贸易、关税、国债、铁路、邮政、工矿、海防、边界以及留学、招工等一切对外事务

——摘编自《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和《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比较以上两个机构的不同之处,并予与说明。(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准确;观点表述合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李约瑟说过:“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科学理论大约处于同等水平。仅仅在那段时间后,欧洲思想才开始迅速向前发展。”李约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古代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

——王渝生《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约瑟提出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种艺术风格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它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这种艺术风格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指出: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这一论断反映出

A.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

B.世界多极力量共同反抗美国强权

C.美国军事大国优势已经逐步丧失

D.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

 

图为1955年的苏联海报《两个世界两个结果》,高速行驶的火车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缓慢爬行的乌龟是“资本主义阵营国家”。该海报的制作意图是

满分5 manfen5.com

A.表达国家垄断经济的优势

B.从经济上制约资本主义发展

C.展示战后苏联经济真实状况

D.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在该学者看来,德国

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

C.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        D.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前完成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肯定美德的作用         B.发现历史

C.不断地认识自我         D.自由民主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