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认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          B.“冷战”时期各国并无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         D.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

 

1947年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长约翰·西克森强调:“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家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接着美国采取的相关行动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发动朝鲜战争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组建华沙条约组织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偷袭蒙马特尔高地”“五月流血周”“无产阶级专政尝试”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是

A.里昂工人起义              B.第一国际

C.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

 

《共产党宣言》:“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最早实现这一思想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君主是实,立宪是虚”,这可以用于描述

A.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君主立宪制

B.19世纪后期的法国民主共和制   

C.18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民主共和制

D.19世纪后期的德国君主立宪制

 

1787年宪法被美国宪法学家称为“伟大的妥协”。这些妥协包括

①中央与各州之间的妥协         ②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之间的妥协

③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         ④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牵制与独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图漫画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满分5 manfen5.com

A.轮番而治

B.分权制约

C.君主专制政体

D.国王统而不治

 

“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此罗马统治者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说道:“他规定富裕商人可以担任执政官;还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削弱贵族最高法院的权力。”“他”是指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西塞罗

 

恩格斯认为:“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痛苦经验中学习。”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②中国工农武装革命道路的开辟

③遵义会议的决策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澳门回归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5﹪的增幅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充分证明

A.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         B.“求同存异”的成功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D.“一国两制”的正确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称中国是五极之一,并提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这表明当时美国

A.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B.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

C.赞成中国的“一国两制”方针        D.支持中国改善与苏联的关系

 

从1955年4月到1964年的十年间,中国同25个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相关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尼克松访华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而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政权的外交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政策,这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反对霸权主义”

 

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 80%以上。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1954年宪法在“序言”部分写到:“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1954年宪法

A.规定了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确认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

 

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成立被称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巨变。其中第二次巨变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B.推翻了延续千年的皇帝制度

C.彻底干净消灭了国民党势力       D.迎来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穿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举动:

①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           ②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③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④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38年9月28日,武汉行营致电某军:“贵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害敌胆。”其中“贵军”是指

A.国民革命军    B.红军    C.八路军    D.解放军

 

“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构想,为国家争取了90天时间。并且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对整个国家的存亡而言仍可以是一场胜利。”这一论述评价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有学者认为,中共中央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为中国革命重心转移指明了方向。其依据是瓦窑堡会议

A.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制定了依靠民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民国8年5月,《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新闻,披露“青岛问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颇为所动,闻将直接交于日本。”“青岛问题交于日本”引发了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一二九运动

 

读下图,1911年革命党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地点是

满分5 manfen5.com

A.①

B.②

C.③

D.④

 

“先有神和拳,后有红灯照。拉它的线杆,掀它的铁道。把洋鬼子赶到关外去,保护大清朝。”该民谣流行于

A.天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活动中摘录的一些学术观点,可见他们探究的历史文献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布了《开罗宣言》。宣言严正声明:“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窃取这些中国领土是通过

A.《凡尔赛和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引文出自

A.《史记·秦始皇本纪》        B.《新唐书·太宗本纪》

C.《明太祖实录》              D.《清实录·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的实施        B.郡县制的设立

C.科举制的形成        D.行省制的确立

 

堂联是我国一种体现家族文化种类的对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其内涵多为家族寻根追祖、表彰先贤、训勉后人等。与这一文化现象相关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颁布二十等爵制,不论出身,依军功受爵赏,“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斩“五甲首而隶五家”。而对于私斗,则严加禁止,“各以轻重被刑”。

(法令)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就是说单凭血统高贵而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公族的簿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摘引自刘泽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

材料二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2分)这一措施的实行对秦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梭伦改革调适贫富差距的具体措施。(2分)上述材料反映出两位改革家促进公平的共同方式是什么? (2分)

(3)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国家到国外游历,商鞅则被车裂而死,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从中可以为今天的改革提供哪些借鉴?(4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