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它提出“欲自强,必须浚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业”的口号,这表明A.洋务派十分重视军事工业 

B.洋务派已明确“富”与“强”之间的辩证关系

C.洋务派已认识到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D.洋务派把建设军事工业放在首位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

8010

13220

1851

9919

23040

1853

10122

62896

A、中国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 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

A.全球化趋势出现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扩张的开始    D.资产阶级的形成

 

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利用网络查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下图中所反映的现象能够出现的原因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9 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①工业革命的完成       ②殖民帝国的确立

③交通运输工具的先进   ④拥有“世界工厂”的优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   )

A.重商主义、圈地运动、海外掠夺    B.中央集权、手工工场、圈地运动

C.海外贸易、殖民战争、手工工厂    D.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手工工场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

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家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动力

 

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欧洲的市民(   )

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 

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高的利润 

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 

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班牙已经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  

D.荷兰打败西班牙,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领域已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主要表现有(    )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②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③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自由劳动力增多④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

⑤新的科技发明日新月异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兼并严重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井田制趋于瓦解

 

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生活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商朝时我国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B、唐朝时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明清时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D、明清时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

 

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对“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自足”即产品富足                B.带有封建性、落后性、封闭性

C.生产的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       D.生产、生活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一组是(  )

A.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B.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处于同时期的古希腊学者德谟斯提尼指出,不管城邦大小,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是由人的本性和法律统治的。人的本性是没有秩序因人而异的(即追求自由),而法律却是共同一致的,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为什么全体公民要参加公民大会?为什么人们要立法庭?原因就是法律,人人都要服从法律,如果抛弃了法律,每个人都为所欲为,不仅政治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也会降低到野蛮的水平。

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1)归纳概括材料一对人的本性即追求自由的看法。(6分)结合德谟斯提尼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发表上述看法的原因。(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人的本性即追求自由做了哪些新的阐述? (6分)指出孟德斯鸠为维护自由提出的政治构想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碍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二: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真立宪”与“不完不备之立宪”分别指什么? (4分)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赞成的政治主张及其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陈独秀在思想、政治理念上的异同。

(8分)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国学热”,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3分)上述三个阶段先进的中国人“输入西洋文明”各有什么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分析近代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主要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6分)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C.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由此可知孙中山

A.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B.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文中“两者的冲突”应该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A.固守传统与“师夷长技”之争      B.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之争

C.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该言论客观上说明了

A.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          B.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的危害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            D.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1912年11月康有为著文指出:“共和革命作为革一朝之命,尚可勉强接受,但它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革之,则大祸临头。民国以来,教化衰息、纲常扫荡、家俗变易,恰恰是政局大混乱的终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康有为

A.反对社会政治变革                B.主张恢复传统价值观

C.主张恢复君主专制政体            D.认同民主革命的价值观

 

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西方民主思想改变了“华夷”观

C.近代中国外交的不平等地位        D.“中体西用”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下列各项中与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一致的是

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法国一处大教堂保留了大量15世纪农民的遗嘱,遗嘱的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生产力日趋凋敝              B.天主教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C.农民的收入日趋减少              D.基督教新教的影响力日渐增大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A.政治革命改变了贵族的生活方式   

B.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生活

C.经济生活的变迁改变了欧洲的阶级关系

D.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固有的等级观念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