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门第限制 B. 削弱了皇权

C. 有利于选拔人才 D.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起了限制豪强兼并、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

D.受田农民必须负担租庸调等义务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这主要体现在

A.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B.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孙子 C.孟子 D.韩非子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出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什伍连坐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废井田、开阡陌

 

先秦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个体农业的转变。推动这个转变的因素有( )

铁器牛耕的使用                 城市商业的发展

各国的变法运动                 水利设施的兴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B. 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 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 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

A. 礼仪

B. 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 风俗

D. 贡赋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王位世袭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20世纪初,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令中国人刮目相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自强,近代化要取得成效,必须学习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清政府为鼓励中国青年赴日留学,制定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这对学子影响甚大,学子们“功名利禄之心重者,成以日本为进阶捷径,留学日本遂为大家所向往”。相对而言,赴日本留学的专业中法政、陆军、师范较为突出。这是由于清末时期,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国内修律立宪、地方自治以及废科举兴学堂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大量需求陆军、法政、师范等专业的人才。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遍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二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摘编自(法)伏尔泰《以英国人的口吻》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系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下》

(1)归纳材料一、二中君臣观的共通之处。分析这两种君臣观本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中的君民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君民观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是同一个造物者缔造的,我们的灵魂具有相同的力量、相同的潜力、相同的品质。既然我们生来相同,区别我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品德。具有好的品德并付诸行动的人,称为高贵的人,反之则是不高贵的人。

——摘编自(意)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1)材料一中的两幅面各有什么主要特点,它们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文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然提高教育的质量,不仅仅在智育方面是如此,在德育、体育方面也是如此。劳心与劳力分离的教育方针,不能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反映了

A.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教育大革命 D.义务教育的普及

 

“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飞船。”该诗叙述的事件是

A.“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C.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D.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着陆月球背面

 

“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是指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该材料出自

A.科学发展观 B.“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道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人坟墓。”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

A.必须发动和团结农民 B.要团结国民党一起奋斗

C.由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孙中山已充分关注到民族问题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他在民族观方面,经历了从“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的转变。这表明孙中山的民族观

A.从多元化走向一体化 B.从对帝妥协走向反帝救国

C.从狭隘性走向一体性 D.从暴力压迫走向和平统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日本全面侵华后,胡适说:“当今之世,日寇欺人太甚,再这样下去,国将不国,还谈什么研究问题、科教救国!当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全国同心,把日寇赶出中国!”胡适思想的变化

A.反映了其思想摇摆不定前后矛盾

B.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C.因阶级立场的变动而发生改变

D.具有合乎社会环境需要的合理性

 

学者李礼在《求变者》一书中写道:“严复对斯宾塞和赫胥黎都不太满意,因此选择两人思想中最符合他想要的东西,融合调整后成为一种自己的进化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B.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C.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 D.革命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要求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两种思想主张旨在

A.抵御外来侵略 B.维护清政府统治

C.学习西方实用科技 D.变革政治体制

 

某画派反对印象画派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主张艺术应区别于照相,要揭示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形而在于写意,重视自我的表现。下列作品中最符合这一绘画理论的是

A. B.

C. D.

 

文学评论家蒋承勇认为:“于连也曾经是理性主义的追随者,爱真理,为自由而奋斗,但现实告诉他,人的理性克服不了自私的本能,‘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现实无法改变.白私的本能也就是人自身存在的对人类发展的永恒的破坏力。”他评论的文学形式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牛顿认为,科学工作是对自然万物的观察、研究,而这种观察、研究,是认识、了解上帝的必由之路。这表明牛顿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是

A.人文主义 B.基督教 C.科学精神 D.理性主义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赵林教授认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恰恰是用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理性本身。”这说明启蒙运动

A.弘扬了理性主义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把理性推向了极端 D.使理性完美无缺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写道;“所谓教士们……只有在关于圣经或礼拜上的工作上,他们是高出于众人的,因为这是他们的职务。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A.信仰即可得救 B.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C.废除复杂的圣礼 D.教会不应掌握世俗权力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份光荣对我就足够了。”这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的主题是

A.理性主义 B.人文主义 C.神本主义 D.科学主义

 

毕达哥拉斯说:“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这表明他

A.怀疑神的存在 B.提倡理性主义 C.倡导人文主义 D.探索自然奥秘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