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 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铁犁牛耕    B. 重农抑商    C. 小农经济    D. 闭关锁国

 

全球化进程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劳动所占份额不断下降,收入不平等状况急剧恶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在1929年“大萧条”的前夕达到顶峰,此时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的人群占有。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在1950-1980年间达到了最低谷:收入层级中的前10%人群占到了美国国民收入的30%-35%。然而,自1980年以来,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就开始快速扩大。到21世纪伊始,前10%人群的收入比重上涨到45%-50%。如果以这种节奏继续上涨,到2030年时前10%人群将会拥有国民收入的60%。

—摘编自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

材料二在反全球化运动中,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的悬殊差异……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摘编自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千年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美国收入不平等程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50——1980年间达到了最低谷的主要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1世纪的全球化与发达国家”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徽商茶叶贸易在道光以前以面向北方的内销为主,外销的比例很小,而且几乎都是通过广州销往国外。徽州与广州途程在3000里以上,途中费时在两个月以上,旷日持久的长途贩运对茶叶这种讲究季节性的商品来说很不利。但徽商与外商交易,茶叶价格由徽商报出,获利极厚,徽州人称之为“发洋财”。

材料二  道光中叶以后,尤其是经历了19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咸丰兵燹”后,“徽茶内销不及十之一二”,十之八九均为外销。与此同时,上海作为茶叶贸易的口岸日益重要。1844年,上海出口茶叶数量仅为广州的六十分之一,而到了1855年,上海出口茶叶数量达到了8千万磅,同期广州为1.67千万磅。由徽州赴上海多走水路,雇小火轮20日即可走完全程,再加上上海为“南北适中之地”,众多做茶叶生意的外商洋行云集上海,很快上海便成为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最重要基地。徽商也凭借在上海的茶叶贸易勉力维持了一点点昔日的荣光。

——摘编自张燕华、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光中叶以前徽商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按特定的时间、空间尺度指出中国茶叶贸易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及实质。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

 

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将“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修订主要是基于

A.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B.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

C.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

A. 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 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一位失业工人家庭,发现自己的工资仅仅是伦敦一个垃圾收集工的1/6。原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这一事例说明,当时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

A. 发展生产力提高国人生活水平

B. 效仿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

C. 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

D. 和资本主义制度一较高下

 

下表为“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所占比重

84.5%

74.5%

62.5%

 

据此推知,该时期(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B. 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

C. 工业化建设成就明显    D.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向帝国议会宣读了由他起草的《皇帝诏书》,开始实施他的“社会立法”计划,包括《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文件和福利待遇。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统一后的德国注重推进法制建设

B. 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C. 关注民生是德国对内政策的重心

D. 实施社会立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1979年之前,英国在工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大面积国有化。1979年以后,英国政府对亏损的国有企业开刀:大幅度推行私有化,用比较低的价格使国有企业上市。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加大

C. 国有化与私有化各有千秋

D. 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趋同

 

“二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复这个社会。”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修复是

A.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 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推广

C. 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D.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指导,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主要是解决

A.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 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讲中说:“漠不关心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乃是十分糟糕的道德表现;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也是十分糟糕的。”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货币升值

②兴办公共工程

③保护劳工权利

④恢复农业生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 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 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 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 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 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 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 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 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A. 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B.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 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 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题文)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题文)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己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A. 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 中国一边倒和美国扶持日本

 

“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A. 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    B. 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C. 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 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在北京的燕京大学担任西方文化教授,在学校尘封的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 留美学子服务祖国成为时代潮流    B. 新中国政府举办大学的艰难起步

C. 西方文化仍是新中国高校主课程    D. 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A. 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B. 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C. 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 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

 

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