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两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材料二  应该给予妇女一切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充分培养她们的才干,促进她们的身心发展;给予她们最大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完全摆脱习俗、依赖、迷信等各种形式的束缚;抛弃扭曲人心的恐惧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不管是什么地方,凭借个人能力,而不是依靠人为的继承、财富、家庭、地位。

——美国女权主义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1815—1903)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比较两者关于女权认识的差异。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关于女权认识差异的原因。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下列哪一演变过程

A. 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 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 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 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谭嗣同

 

(题文)“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不思整伤纪纲,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何钦?”这一言论是

A. 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 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 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D. 革命派对立宪派的批评

 

下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A. ①⑤    B. ②④    C. ③⑤    D. ③⑥

 

晚清一位思想家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这位思想家是

A. 梁启超

B. 严复

C. 谭嗣同

D. 孙中山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A.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 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C. 倡导“开眼看世界”    D.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了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 这是中体西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 清朝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1919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题文)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 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 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 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一部政治学著作把下列历史人物归为一类,主要因为他们都是

A. 资产阶级革命家    B. 反抗殖民侵略的斗士

C.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D. 主张变法的改革领袖

 

1915年,陈独秀认识到:要救中国,先要从思想革命开始,否则政治革命就只能是走形式,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却换上另一个独裁者就是例证。这反映出(    )

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B. 陈独秀全盘否定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D. 新文化运动从反对尊孔复古逆流开始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题文)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A.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 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 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D. 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B.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

C. 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

D. 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   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划线部分应填入

A. 民主

B. 科学

C. 法制

D. 道德

 

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化说明

A.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 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 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 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胡适仍然抨击国民党思想体系的传统主义成分,号召把科学才智用于国家管理,提倡立宪制度和公民权利。这反映出

A. 民主进程在当时中国仍步履维艰

B. 胡适对国民政府思想改革表示不满

C. 胡适坚决捍卫民主、科学的思想

D. 国民党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歌德讲过:“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洪默尔摆布钢琴一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是拿破仑的军事活动还是他的外交活动,都具有进攻性的特征。拿破仑在外交和军事上的这种进攻性,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建于深思熟虑基础上的……随着他本人侵略野心的膨胀,这种进攻性逐渐失去了原先从战略全局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充分把握的优点,而愈益带有主观唯心的、冒险的色彩,有时甚至反映了“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而他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冒险性行动却使他遭受毁灭性失败。 

——李元明《拿破仑评传》

材料二  另一个人(拿破仑)在法国内部创造了一些条件,从而才保证有可能发展自由竞争,经营分成小块的地产,利用解除了桎梏的民族工业生产力,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破坏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军事外交活动的进攻性前后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在军事上“毁灭性失败”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拿破仑在法国“内部”和“境外”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并据此判断拿破仑帝国的性质。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因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此可谓纯有利而绝无病者也。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其警察的作用,可谓有利而无病,其成效亦已章章可睹。其寓兵于农的作用,则以当时募兵未能尽废,常备后备之区别不立,其稍扰民,固意中事。然为起宋之衰,势不得不尔也。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专制政体之国家。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

——梁启超《王安石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并分析其理由。

(3)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削弱了其精神凝聚力,卷入了外交和军事纷争;教会信仰的极度虔诚和神灵与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与教皇和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野心针锋相对。

——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一些知名人士在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伏尔泰《哲学通信》

材料三  事实上,大批群众是被他们中的一个人或多个人领着走的……说社会的进步是由于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想条件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它实际上只是在  这个社会已下定决心进行实验之后才一蹴而就的。这就是说,这个社会必须要自信,或无论怎样要允许自己受到震撼,而这种震撼始终是由某个人赋予的。

——亨利·伯格森《道德和宗教的来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在这场改革中的核心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认识宇宙方面的伟大理论成果。

(3)结合材料一、二和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关史实,撰写一篇小论文,评述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00字左右)

 

台湾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发展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陆军自海上分别登陆台湾西岸及南端,海军陷旗后(高雄),凤山不守,台南陷于重围。刘永福以援断饷绝,事不可为,西去厦门。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入台南。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明知势不可侔,仍能喋血奋战四月有余。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材料二   此次受降典礼,于1945年10月25日上午九时,在台北市中山举行。依照受降书,台湾及澎湖列岛,全部交还中国。现在台湾业已光复,我们应该感谢历来为光复台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及此次抗战的将士,并感谢协助我们光复台湾的同盟国。从光复台湾的筹划到受降接收的历史昭示,台湾与祖国大陆命运相连,两岸同胞荣辱与共。今天,我们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的斗争历史,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对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摘编自李永梅《光复台湾之筹划与受降接收》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湾能够光复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峡两岸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古代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儒学对其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宋朝)南渡以来,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此种往来走动的参究请谒,愈来愈多,于是又从此中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在此情形下,产生讲学家的朱陆两大派。象山教法,在于因人设教,直指本心。而朱子则想选定几部最重要的书本,先为此数书下明白确切的训注,好让学者各自研读,补讲堂教育之缺陷。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2)据材料二,归纳南宋教育的主要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科学概念的每一种主要的假设——原子是构成自然的坚固的、不毁的、独立的砌块,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一切现象具有严格的机械的因果关系,对自然进行客观的观察是可能的——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经典力学体系对自然界进行理论综合

B. 《物种起源》发表改变了人们世界观

C. 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量子论建立起对物体研究的宏观视角

 

“探索所有这些奥群,鸽私动机、爱情和欲望、恐惧和忧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记忆和梦幻,体验极端和无法表达状态,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下列作品与材料描述的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卢梭认为,代表的观念是近代的产物,在古代的民主国家里,人民从不曾有过代表,他们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名词。卢梭的本质意图是

A. 否定近代的代议制

B. 强调“人民主权”说

C. 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D. 倡导“社会契约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A. 肯定人的尊严

B. 否定神灵存在

C. 强调理性至上

D. 推崇绝对真理

 

下表是新中国1950年和1965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年度

高等学校

中学

小学

学校

学生

学校

学生

学校

学生

1950

227

13.4万

3690

109万

40万

2439万

1965

434

67.4万

80993(包括61626所农业与职业)

1441.8万

168.19万

11600万

 

 

A.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B. 职业教育成为高等学校的主体

C.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D. 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国际社会认可

B. 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

C. 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 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 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