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直接原因是

A. “海禁”政策的保护

B. 中国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 英国棉纱、棉布的质量差

D. 小农经济的天然抵制力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锋翠色来”(《秘色越器》)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

洪武至宣德年间

42

宝钞27、布12、稻谷1、银1

正统至弘治年间

123

布31、稻谷3、银89

 

 

A. 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 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C.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 中国的白银矿产资源丰富

 

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 民族政权并立,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C. 城市经济的发展,夜市的繁荣

D. 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 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 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不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A. 坊市制度被打破

B.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 对外贸易税成为税收重要来源

D.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主要强调应

A. 重视官吏选拔

B. 加重海关税收

C. 重视海外贸易

D. 放弃抑商政策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

A. 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 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 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 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陆游诗云:“千钱买轻舟,不复从人借。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岂惟载春秧,亦足获秋稼……常侵落月行,不畏恶风吓。”该诗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体现了

A. 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

B.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

C. 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

D. 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了

A. 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 商人社会地位优越

D. 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了一艘古代沉船,在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花瓷、青花瓷和珐琅彩等瓷器。根据这一考古发觉材料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

A. 汉朝

B. 清朝

C. 宋朝

D. 唐朝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

A. 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 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 瓷器和丝绸在欧洲很受欢迎

 

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

A. 可能看到大量金属货币和纸币

B. 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C. 可能看到陶器,也可能看到瓷器

D. 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耧车播种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礼器和酒器

D. 兵器和农具

 

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土地国有

B. 地主土地所有

C. 土地私有

D. 土地兼并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

A. 大量私田开始出现

B. 助长了土地兼并

C. 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

D. 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是社会倒退的表现

C.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

B. 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 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

D. 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

 

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的大量出现

A. 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

B. 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

C. 推动了南方的开发

D. 彻底解决了人地矛盾的紧张

 

(题文)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减少犁耕依赖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注重精耕细作

 

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时期

C. 两汉时期

D. 唐代早期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A. 翻车

B. 风力水车

C. 筒车

D. 水排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观察材料一所给图示,指出本时段(1850—1920年)内,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解释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的主客观原因。

(3)指出张謇企业的性质。张氏企业的命运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