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 西周

B. 秦朝

C. 唐朝

D. 北宋

 

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政治结构出现的积极意义在于

A.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题文)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 设枢密院

B. 设三司使

C. 文官任知州

D. 施行将兵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突出个人功业

B. 承袭华夏传统

C. 宣扬托古改制

D. 标榜君权神授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被逐渐削弱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传说古代先王在每年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A. 中央集权

B. 规范法度

C. 皇权至上

D. 君权神授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包括实行分封制等制度创建

B. “共主”是指周王室已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我国商朝青铜器上铸有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富。这说明商朝青铜器

A. 由民营手工作坊生产

B. 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

C. 是商朝政治神秘色彩的反映

D. 只用于祭祀等重要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六君子”后发布上谕:“康有为首倡邪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1901年1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著军机大臣等,参酌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惟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行,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 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15年《大刀进行曲》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该歌曲创作于19377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A. 国民党改变“攘外安内”的政策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

A. 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B.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1927~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

①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

③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表1八路军电报(1937年9月27日)

发送与接收者

歼敌数

我军伤亡

有无俘虏

林彪致中央军委

1000余人

我军伤亡三四百名

朱德、彭德怀致毛泽东

至少四五百人

未提

300余人

 

 

 

表2日本士兵日记(昭和12年10月3日)

 

死亡(人)

负伤(人)

失踪(人)

合计(人)

步21联队主力

86

112

3

201

步21联队111平岩大队

94

226

 

320

步22联队

85

131

2

218

……

……

……

……

……

合计

519

969

18

1506

 

 

 

表1、表2是关于平型关战役的史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表1中两份电报的内容不完全一致,证据力不够充分

B. 表2是日军士兵的个人日记,主观性强,可信度不高

C. 表1是八路军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史料价值高于表2

D. 表1的电报与表2的日记可相互佐证,史料价值都高

 

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的曾纪泽认同“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他还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A. 预备立宪与五四运动

B. “体用之争”与辛亥革命

C.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D. 禁烟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毛泽东指出:孙中山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革命的三民主义

A. 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

B. 奠定了《临时约法》的思想基础

C. 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 推动国民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一次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浅碟里降降温。这则小故事反映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A. 暂时调和宪法制定中的矛盾

B. 完善立法程序来防止决策谬误

C. 扩大国会立法权,强化中央集权

D. 建立国会内部的三权分立体制

 

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

A. 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B. 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

C. 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

D. 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

 

蒋介石曾在1925年演讲中说:“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一论断

A. 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B. 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兴起

C. 奠定了国共之间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

D. 明确显示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

 

(题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评价为“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大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这次会议

A.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

B. 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

C. 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D.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四、浙江省杭州府。”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胶澳租界条约》

 

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A. 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 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C. 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 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