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产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以下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 西欧普遍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

B. 德国等国家实施政府主导型经济

C. 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初现端倪

D. 西欧拥有良好的工业与人才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甚至还主张暴力革命……但他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根本缺陷”是指

A. 未对资本主义制度进入深入批判

B. 对未来理想社会设想不够健全

C. 未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使命和作用

D. 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良心发现

 

18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一个制定新宪法的运动勃然兴起,但直到1786年,南方种植园和小州的政客们都对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怀有戒心,对这个运动持观望态度……1787年是《联邦宪法》一定程度上打消这些“戒心”。《联邦宪法》的以下内容,有助于打消这些人“戒心”的是

①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②保留奴隶制,将黑人以3/5计入人口总数

③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④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爱因斯坦预言,遥远的星光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1.7秒的偏转。1919年5月25日的日全食给人们提供了一次观测机会。汤姆逊称赞道“爱因斯坦发现的不是一个小岛,而是整整一个科学思想的新大陆”。爱因斯坦发现的“新大陆”是指

A. 万有引力定律

B. 狭义相对论

C. 广义相对论

D. 光电效应

 

他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他曾深刻剖析了君主专断的种种弊端,认识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但又认为“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他是

A. 莎士比亚

B. 伏尔泰

C. 孟德斯鸠

D. 卢梭

 

史学家保尔.芒图认为:英国在十八世纪失去了美洲,但是却在本土范围内创造了新美洲。对材料中“创造了新美洲”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圈地运动的开展

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有史学家评价某次远航的成果是“欧亚大陆两种文化首次面对面的划时代的会合”,该远航的领导者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若遇上这种情况,该适用什么法律呢?……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但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材料中“新的法律”是指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的中国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层面都已有突破,我们的航空事业可以说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下列空间技术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

②发射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③“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④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1987年日本那霸开辟为自贸区、1989年泰国谢布省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从时间、规模上都与我国层次相同,意味着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

A. 设立大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B. 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 开辟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D. 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决策

 

2014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讲话中指出:和平共处原则……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在于

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

②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③已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④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是反映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最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与规模的结果

B. 盲目追求生产力发展高速度的表现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果

D. 三大改造完成取得的初步成果

 

“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说明

A.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B. 封建制度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C.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 西方科技改变中国社会风貌

 

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该会议

A. 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 妥善处理分歧,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 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

 

《新华日报》4月8日报道“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材料所述战役

A.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

 

由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下列言论,属于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是

A.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D. “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呈现“曲折”状态。1912—1919年期间,新建厂矿企业达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上述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的民族工业

A. 开始逐渐兴起

B. 获得初步发展

C. 迎来短暂春天

D. 改变总体布局

 

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次战役的战场形势图(局部),以下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该战役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②战役中海军提督丁汝昌伤重牺牲

③此战役发生于天津大沽附近洋面

④日舰队率先逃离战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此番言论意在批评

A.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维新派“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

D. 革命派“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南京条约》附件)

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马关条约》)

五口通商。便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辛丑条约》)

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A. A

B. B

C. C

D. D

 

唐宋以后的文化中,既有“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又有“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下列作品着重反映市民文化的是

A. 《玄秘塔碑》

B. 《四书集注》

C. 《清明上河图》

D. 《江城送别图》

 

唐代诗人李群玉作《石渚》一诗:“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该诗所描写的古窑址应位于下图中的

A.

B.

C.

D.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汉代”、“两牛牵引”、“耕作”等词所表达的历史概念是

A. 耦犁

B. 曲辕犁

C. 耧车

D. 大镰

 

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的是

A. 十三部刺史

B. 司隶校尉

C. 中朝制度

D. 监御史

 

《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学者刘宗绪将“大邦维屏”解释为:把经由——而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根据刘宗绪的解释,其中空格处为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度

D. 世袭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制度建设有利于保障政权的稳定,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人教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Ⅰ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保证民主防止袁世凯专权的?

(4)依据材料四,建国初期依据宪法确立的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新时期以来为进一步健全民主政治,有何重大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部分条款

第十一条缔约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愿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缔约双方反对可能对国际稳定、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的行为,将在预防国际冲突及其政治解决方面相互协作。

第十六条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一边倒”政策的基本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指出保持中俄良好关系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 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 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 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 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马歇尔的接班人——国务卿艾奇逊将马歇尔计划描述成“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机构的私利”。苏联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在认识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动机时戏剧性诠释了私利和统治的不同含义。这种现象表明历史解释

A. 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B. 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运用

C. 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D. 受解释者立场及所处环境制约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